文/尤娅琳
摘 要:“数字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及数字信号付诸于教学中的方法。运用恰当,能够丰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记忆,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法;化繁为简;直观
在中国历史教材中,贮存着许多现成的史料性数字及知识中大量数字信息,这些数字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编者有意识地写进去,以便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史实,限于课本的篇幅,不能展开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史料数字与历史知识的联系进行教学,就能够丰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记忆,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数字归纳组合法
1.自然数字排列法
“自然数字排列法”就是将一些历史内容与自然数排列顺序相结合,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听课时易懂,增强记忆。如,讲授完“隋朝大运河”内容后总结为:一条运河,二百万开凿,三点连线,四段通渠,五河相连,六省贯通。即一条大运河;要用二百万人开凿;经过三个中心枢纽城市涿郡、余杭、洛阳;全程分为四段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江相连;流经冀、鲁、豫、皖、苏、浙六省。
2.“一数概括法”
即用一个数字归纳的方法。在历史教学时,可利用数字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归类,既减少了板书的内容,加深教学内容的内涵,又达到省时、省力地快速掌握知识。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用“四”归结为:四战役、四将领、四结果、四内容、四帝国、四句话。即中日甲午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旅顺、威海卫等四个战役。在战争中为国捐躯四将领是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造成四后果指丧失大片领土;巨额赔款;便利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有四种:开设银行〈汇丰、德丰、华俄道胜、花旗。〉、修筑铁路、开办工厂、开山采矿。);殖民地加深,人民负担加重。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四项主要内容是指割地;赔款;开关让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自办工厂(允许日本开办工厂)。从而俄、德、英、法四帝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向清政府提出了承认各国在中国取得特权;在其他国家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在中国享有投资贸易权利;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四项无理要求。
二、数字图示法
就是采用图表手段使枯燥的数字变为直观、精确、新颖,指导学生按照思维活动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个别的、片面的现象,认识其内地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中加强记忆。
如,1930.12—1933.02,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律的围剿,对其增兵与败退情况作出图示:
■
通过图示数据比较,直观反映出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的进攻疯狂和军事指挥的无能性。
三、数字换算法
在中国近代史中赔款是用“元”和“两”作计算单位,还有一些用外币制,例如“美元”“法郎”,与现在学生所知的计算标准不同,所以,对赔款数目究竟是多少,没有个具体概念,通过数字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便于理解。如,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数字“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年息四厘,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共约9.8亿两白银,它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是6000万斤,即3000万千克,它相当于清政府16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种描述不仅为了让学生记住9.8亿两这一数字,而是通过这一数值转换来启发学生思路,感染学生心灵,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与腐败的清王朝的憎恨,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数字比较法
有些数字还可以用对照方法,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数字包含的内容。如,讲二战时法西斯德国突袭苏联时,出动兵力(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与其突袭波兰时出动兵力(50多师、2000多辆坦克、2000架飞机)作比较,具体突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法西斯德国企图在短期内击败苏联,霸占世界的真正野心。
五、数字等值法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大肆掠夺财富,分割中国大片领土,如“某某条约割地多少平方公里”,学生对这些数字没有具体概念,不知道究竟有多大,印象不深。在教学中运用等值法,把割地数同一些省或国家面积作比较。如,沙俄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共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块土地相当于12个江苏省或12个捷克斯洛伐克或3个法国或14个浙江省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沙俄的贪婪,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无耻掠夺和清政府投降卖国的愤慨。
“数字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及数字信号付诸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它不仅适用于章节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图示、归纳、总结,还适用于复习中的归纳串线教学。
编辑 王团兰
摘 要:“数字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及数字信号付诸于教学中的方法。运用恰当,能够丰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记忆,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法;化繁为简;直观
在中国历史教材中,贮存着许多现成的史料性数字及知识中大量数字信息,这些数字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编者有意识地写进去,以便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史实,限于课本的篇幅,不能展开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史料数字与历史知识的联系进行教学,就能够丰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记忆,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数字归纳组合法
1.自然数字排列法
“自然数字排列法”就是将一些历史内容与自然数排列顺序相结合,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听课时易懂,增强记忆。如,讲授完“隋朝大运河”内容后总结为:一条运河,二百万开凿,三点连线,四段通渠,五河相连,六省贯通。即一条大运河;要用二百万人开凿;经过三个中心枢纽城市涿郡、余杭、洛阳;全程分为四段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江相连;流经冀、鲁、豫、皖、苏、浙六省。
2.“一数概括法”
即用一个数字归纳的方法。在历史教学时,可利用数字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归类,既减少了板书的内容,加深教学内容的内涵,又达到省时、省力地快速掌握知识。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用“四”归结为:四战役、四将领、四结果、四内容、四帝国、四句话。即中日甲午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旅顺、威海卫等四个战役。在战争中为国捐躯四将领是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造成四后果指丧失大片领土;巨额赔款;便利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有四种:开设银行〈汇丰、德丰、华俄道胜、花旗。〉、修筑铁路、开办工厂、开山采矿。);殖民地加深,人民负担加重。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四项主要内容是指割地;赔款;开关让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自办工厂(允许日本开办工厂)。从而俄、德、英、法四帝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向清政府提出了承认各国在中国取得特权;在其他国家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在中国享有投资贸易权利;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四项无理要求。
二、数字图示法
就是采用图表手段使枯燥的数字变为直观、精确、新颖,指导学生按照思维活动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个别的、片面的现象,认识其内地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中加强记忆。
如,1930.12—1933.02,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律的围剿,对其增兵与败退情况作出图示:
■
通过图示数据比较,直观反映出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的进攻疯狂和军事指挥的无能性。
三、数字换算法
在中国近代史中赔款是用“元”和“两”作计算单位,还有一些用外币制,例如“美元”“法郎”,与现在学生所知的计算标准不同,所以,对赔款数目究竟是多少,没有个具体概念,通过数字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便于理解。如,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数字“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年息四厘,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共约9.8亿两白银,它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是6000万斤,即3000万千克,它相当于清政府16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种描述不仅为了让学生记住9.8亿两这一数字,而是通过这一数值转换来启发学生思路,感染学生心灵,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与腐败的清王朝的憎恨,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数字比较法
有些数字还可以用对照方法,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数字包含的内容。如,讲二战时法西斯德国突袭苏联时,出动兵力(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与其突袭波兰时出动兵力(50多师、2000多辆坦克、2000架飞机)作比较,具体突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法西斯德国企图在短期内击败苏联,霸占世界的真正野心。
五、数字等值法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大肆掠夺财富,分割中国大片领土,如“某某条约割地多少平方公里”,学生对这些数字没有具体概念,不知道究竟有多大,印象不深。在教学中运用等值法,把割地数同一些省或国家面积作比较。如,沙俄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共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块土地相当于12个江苏省或12个捷克斯洛伐克或3个法国或14个浙江省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沙俄的贪婪,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无耻掠夺和清政府投降卖国的愤慨。
“数字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及数字信号付诸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它不仅适用于章节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图示、归纳、总结,还适用于复习中的归纳串线教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