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娜 赵彬
摘要:基于我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新特色,本文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概念更新、机构建设、内涵和方式创新三个方向,论述了现今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线。
关键词:新形势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1 科学化系统建构,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建筑的理念科研和践行探究取得长足进步,对于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弥足珍贵。然而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建立突显出诸如专业化、职业规划的政治教育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资源的充分发掘和使用尚未完善;全社会关注支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力还未完成等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展的新难题,而机构建设早已发展成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元素。第二,新形势发展下,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走向、生活内容等显现多样化的择优和进展趋势。最后,伴随高等教育变革的深入化,大学生就职由制度分配转向自主就业;学历培育由学年制度转向学分制度;大学生宿舍化转向公寓化;生活服务化方式转向社会化等等,这一连串转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运转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由上可看出,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1.1 建设目标机构
首先确定以“大学生的全方位谐调发展”为教育总宗旨,坚守“以教育为根本点,管制为策略,服务为要旨”三位合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思想,将教育宗旨施行到管制、服务区域,使教育、管制、服务三者相互结合,达到引领人、规划人的目标。其次是确定职位育人宗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各个部门、各个步骤、各个职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细化工作目标,建立工作职责和考核方法,使全部职务人员自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确定步骤性目标。设定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培育目标,使大学生争先恐后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强化大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拓展,持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为。
1.2 建设合力机构
采用统一举措,综合全方位资源,建设围绕大学、社会、家庭整体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就是以围绕学校教育为主线,大学内完善党委综合领导、党政工集团共同抓好管理、职务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完善发掘课内教学的教育功能,完善发掘和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受教流程中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以社会、家庭为倚靠,建设大学、社会以及家庭互相撑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渐使大学、家庭、社会三方面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谐调统一和最佳结合,挖掘三方的合力效果。
1.3 建设保障奖励体制
建设体制保障,通过责任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明确教育职责;强化队伍保障,按照“高收入、严管理、优输出”的准则,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职务队伍人才培育规划,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训练体制,建立专兼综合、构造合理的辅导员团队;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提供优良的设施和工作氛围,持续改善背景,施予思想政治教育职工应有的薪资和地位,施予促其奋进的社会鼓励,在工作职称评聘和生活条件等各方面施予政策改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评聘体制,切实做好大学生整体素质评价和奖励,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进。
2 掌握形势,紧随时代,持续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方式
更新内涵,凝聚主题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现今,高校通过设立一些政治理念学科,附带相关为紧随时代发展而设定的许多内涵,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涵,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需求。然而教育内涵形式化、缺乏精粹,不够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所以,必须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出发,依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性,完美地结合社会主义重心价值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掘最新的教育资源,凝聚主体,组织拓展特色教育运动,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性。比如用“勤学笃志,理想大辩论和怀念改革开放36周年大辩论”为主题思想的理想概念教育;完全发掘和运用5.12抗震救灾、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飞天等显著事件所包涵的教育资源施行爱国教育;以基础道德准则为基本点,以“诚实守信”、“敬老爱幼”为主旨的公民素质教育;以大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宗旨,以“厚德载物、博学强记、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和“成长、成才、成功”等三大教育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等宗旨教育。
3 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管理体系的内涵丰富多姿,形式活泼多变,其颇具开放化、及时化、可量性等优点,建设使用这种现代化管理措施,必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许尔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2]陈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成人教育,2010,30(4).
[3]杨晓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1(11).
作者简介:
高丽娜(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初级职称,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