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学艺术;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62—01
一、存在的问题
1.兴趣不浓,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爱学。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是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却未见得提高多少。课堂上,心不在焉、顾此失彼;作业中,书写潦草、马虎应付者比比皆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方设法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盲目被动,成绩差,压力大导致学生厌学。二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课堂单一死板,师生情感交流不够,教师缺少人格魅力。三是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偏难或者过易。
2.方法欠佳,学习效果不明显,不会学。近日,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道选择题的错误率超过90%!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书后答案印错了。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竟然有超过6成的学生想都没想就按照错误的答案改了!这不单纯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到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和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可以说超过半数学生不会学习,并且学生年级越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越差。这是因为学生年级越高,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就越是根深蒂固,他们就越是习惯于机械式地接受而懒于自主探究。
二、对策
1.建立融洽情感,注重教学艺术。
(1)树立平等意识,适应教学实际。树立平等意识,就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不同届的学生其学情不同,就是同届学生,任教不同的班级也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随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注意言谈举止,强化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在施展语言魅力方面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堂外,你既可以像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又可以是一位平等亲近的友人,娓娓而谈。课堂内,你可以用贴切的比喻引发学生联想想像,用恰当的设问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深究底里;你也可以借助气势流畅的排比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运用适当的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实质上,从你口中流淌出来的精言妙语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典范。
(3)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抛出两个延伸性问题:假如爸爸没有这样粗暴地“逼”我上学,你认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怎么样?爸爸为什么总对“我”提这样那样的苛刻要求,而不对弟弟妹妹这样,是不是爸爸偏心?这样不停地“贬低”父亲,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在替父亲极力辩护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为正确理解深沉的“父爱”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种“父爱”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也就准确到位了。
2.强化基础知识,养成基本技能。
(1)识记巩固能力。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本,落实字词句,弄清篇章结构,掌握手法技巧。准确理解,扎实记忆,点滴积累。一切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记得准确牢固。这是因为,理解了的东西会与过去巩固了的知识发生内在联系,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相反,不理解的东西总是作为孤立的、在内容上与过去经验没有联系的东西出现在头脑中,不理解的东西即使暂时能背,迟早也会遗忘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突出理解这一环节,学生积累的字、词、句、段多了,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而有效的识记巩固能力,从而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链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思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技能,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时机,适时训练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以问题为窗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诚恳表扬他们精辟的思想见解,修正完善他们认识的局限和失误;以写作为契机,创设情境,倡导学生书写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点滴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给学生点拨写作技巧:指导他们如何立意取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情达意……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演讲家,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自然流利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必须目的,也是教育的可能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