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辰
2004年,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逐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于是,城里中学将“教育信息化”确立为特色发展的主题,十年来,沿着“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一路走来。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充满无穷的魅力。
一、依托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据此,学校以学情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收获和能力的提高为落脚点,依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立足课堂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录播教室的功能
2008年,城里中学录播教室的功能被充分挖掘。具体有两点。其一,发挥录放功能,充实资源库建设。每天安排一个班到录播教室录制全天的六节课,并纳入学校的资源库。其二,发挥回放功能,提高授课水平。充分利用录播教室的回放功能,既促进上课教师的教后反思,又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课参加校级评选活动。另外,教导处每周随机抽取课例,要求教师及时上网听课,并评课。这样,既让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又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还促使他们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学——反思——改进——再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如今,课堂回放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三,实现远程互动,促进学区发展。录播教室借助远程高清互动录播系统,与学区的各所学校实现远程异地互动。各校学生不仅可看到教师讲课的全过程,更可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远程提问和讨论)。授课结束后,教师可在自己的学校进行远程互动研讨。这种教学研讨活动快捷、便利,省时和省力。
2.构建学科电子平台
城里中学电子平台的建立始于2008年,最初是针对初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大主科。例如,语文学科。在学期开始前,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各承担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要求完成详细的教案,制作相应的课件,并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相互交流,以补充、修改和完善,之后将整个单元的内容打包上传,最终相关教师将整册书的内容整理、上传,储存进学校的资源库,以供大家使用。虽然电子平台是固定的,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须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调整的内容要用特定符号标明,并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的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反馈,对颇具价值的调整内容,会作为重要资源存档。
随着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学校开始从规范格式、规范内容等方面,对电子平台逐步升级。例如,初三上册的化学。课程资源分为四部分,即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和优秀课。在此,仅就新授课部分和优秀课部分进行具体说明。新授课部分分为课时资源和单元资源,课时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案、学案、学情分析、课件、习题(包括基础习题、适中习题和较难习题)、资源链接(例如,某个定理的发现过程、某位科学家的小故事和现代领域的未来发展等),单元资源包括本单元复习的教案、学案、课件、单元检测(包括初测、终测两套题,终测题是从初测题中精选出来的)、单元成绩分析和历年成绩对照等。优秀课部分包括校外名师的优秀课例、校内骨干教师的优秀课例和每位教师提供的优秀课例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提高电子平台系统的兼容性,尝试让电子平台的使用由单机操作发展到网络操作。这样,我们就可通过校园网络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最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要求教师通过“一备三上”“同课异构”和“同课多轮”等形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反复钻研课堂教学,以便进一步理解教材、感知学生和领悟课堂,尤其让青年教师在研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另外,在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践中,各学科组还可充分利用网上教研开展学区间的“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等课例研讨。还有,就是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例如:如何通过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怎样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如何通过网络资源的教学提高教学策略,怎样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得到优势互补,等等。
二、打造自主学习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努力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以促使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最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网上学习,各取所需
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因材施教、提优补差?于是,网上学习成为必要的方式。在城里中学的校园网上有一个名为“网上自主学习平台”的栏目,它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集学习、辅导、测试和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学生通过实名登录即可进入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浏览授课视频并补充学习笔记,又可与他人讨论并进行网上测试,还可提出问题(每个学科安排教师轮流在线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并下载学习材料等。
2.设施完善,实验为本
随着特色建设的不断深入,我校与之相配套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功能强大的数字探究实验室。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直观揭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感知、分析与定性和定量的探究。此外,探究实验室还能完成一些在普通实验室不可能完成的实验。例如,通风不畅的环境和室外清新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等。总之,探究实验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更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提供有效的渠道和宽广的空间。
3.校本课程,实践活动
2009年,由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城里中学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活动》正式印发。学校将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正式编入课程表,由微机教师统一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微机教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复修改、实践,从而不断完善教材。另外,教师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动漫小组,在美术教师的配合之下,学生制作出优秀的法制动漫作品。
2014年3月,我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信息技术节”。它包括征文比赛(题为“信息技术在我身边”)、电子手抄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以“寓言故事——家乡美——公益广告——理想与未来”为内容)、自编书比赛(以“信息技术发展史”和“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为主题)和班级网页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搭建展示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又使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向更高的发展层面迈进。
三、提升素养,锻炼队伍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必不可少。总体而言,学校采取“全员培训”与“按需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1.全员培训
“全员培训”,即每学年年初,教导处根据上一学年的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考试,并依据考试结果确定参训教师的培训内容。培训过后,再由教导处规定时间分批组织教师参加指定内容的考试。对考试合格的教师,学校颁发证书并存入教师成长档案;对考试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将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以考代训,以考促训,从而保证所有教师的培训获得实效。
2.按需培训
“按需培训”,即主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进行培训。例如,针对语文和英语等学科进行PPT课件的提高培训,主要让教师掌握在PPT课件中插入音响效果和制作动画等的方法,以实现PPT课件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又如,针对数学学科进行电子白板培训,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并结合学校“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大赛,以增强教师学习和使用白板的意愿,最终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总之,“按需培训”使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回顾过去十年的特色建设之路,既有艰辛,又有收获;展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哪怕前方满是荆棘,我们也一定会坚定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