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菊
加强语文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益。如何有效地落实学法指导?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要”。
一、目标要明
1.要有明确的学段目标。学法指导应紧扣课标的要求,由易到难,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在基本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方面,各学段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
第一学段:重点要掌握运用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来识记汉字的方法;学习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方法;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掌握积累词语的一些方法;在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时,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
第二学段:进一步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能运用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行读书的方法;学习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方法;学习在诵读优秀诗文时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方法等。
第三学段: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掌握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方法;学习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初步掌握阅读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等各类作品的基本读法。
2.要明确每次指导的目标。要根据学段的目标、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习惯,确定每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指导目标。如高年段重点进行篇的训练,但在每一课的学习时,指导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掌握“透过神态看心灵”的方法;学习《一夜的工作》,引导学生抓住通过生活小事表现人物伟大精神的方法等。
二、切入点要准
1.读写链接点。读写的链接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读法、写法的指导。如教学《灯光》一课时,我抓住“题目、第一段跟重点段之间的关系”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写法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了“题目、第一段跟重点段”之间的关系:题目是《灯光》,第一段写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后面的重点段写的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想到战争中郝副营长讲的灯光。题目是一种事物的名称,起一个引子的作用,开头的场面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联想。我鼓励学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他们有的说叫“联想法”,有的说叫“引子法”。我趁机加以引导:谁能试着用上“联想法”或者“引子法”构思一篇文章呢?经过一阵子的沉思,学生有的说:“我想以《雪花》为题,第一段写看到窗外的雪花陷入了沉思,接着写一个关于雪花中感受到温暖的故事。”有的说:“我以《菊》为题,第一段写自己去观赏菊花,看着眼前的菊花,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种菊花的姥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的写法,并尝试进行运用,写作思路得以打开,同时读书时也更重视思考题目与内容的关系了。
2.语言感悟点。把握语言的感悟点,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理解、感悟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掌握读文的方法。如:《桃花心木》一课倒数第三自然段:“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作者在这里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说明育人的道理。对于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与自己的积累,理解内涵,掌握读法。我先让学生读倒数第四、五自然段,说说种树人没有规律浇水的真正目的,进一步明确树木的成长需要磨炼的道理。接着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不确定的生活”?再讲述学生在课文中曾接触过的詹天佑、鲁迅、周恩来等人物的一些成长经历,联系《白杨》等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生活经历对于人的成长的作用。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没有经历风浪,没有经历挫折,人永远长不大”;有的说:“只有在不确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炼,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有的说:“我们也应该在不确定中学会生活,这样,在坎坷、曲折、磨难面前,我们就会勇敢走过”……学生在读文的实践中,进一步悟得“联系上下文与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学习方法。
3.语言生长点。抓住课文的语言生长点,进行读法、写法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穷人》一课,通过内心独白写出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上课时,我这样做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桑娜内心独白的内容进行批注,体会桑娜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第二步,抓住“他会说什么呢……揍我一顿也好”,通过朗读体会她内心的矛盾、挣扎、纠结;第三步:引导学生读西蒙死后惨状的那一段,请学生以西蒙的身份写一段内心独白。这时候,学生的内在语言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他们或写母亲的牵挂,或写母亲的祝愿,或写母亲的心碎,动情的倾诉中,我听到了孩子语言拔节的声音。
4.结构领略点。有些课文结构上很有特点,很值得学生学习。抓住这样的点,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法。比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结构就很特别,“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五次,除了一次句末是用逗号外,其余都是用感叹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筑路大军的坚强决心与誓言。可以说这句话既是文章的灵魂,又是情感的支点,还是行文的线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 ?摇”画出文中所出现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再以这句话为引子,进行引读指导;最后引导学生以《请来珠海》进行小练笔,学生就会把这种写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同时以后读文章也更会注意到结构上的一些特点。
三、指导要到位
点拨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巧妙点拨,让学生对学习方法产生“顿悟”。如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找出写周总理饮食与办公室陈设的句子,从中感悟到总理的品质。很多学生的思维深入不下去,更无从理解课文“以小见大”的手法。我就引导学生读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启发学生:据说这里是当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想象一下,当年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今,这位新中国的总理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又接着引读“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的相关句子,启发学生: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周总理感人的事情很多很多,作者只选取这样一件小事,通过具体细节的描绘,我们就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这就叫“以小见大”。这样一来,学生对“以小见大”的写法就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提纲式:充分考虑单元导读提示、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或课后问题,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融学法指导于其中,让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找到课文中体现时间的词语: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读文,看看作者在各个时间节点上分别写了北京有哪些风俗?是怎样抓住细节写出来的?再让学生围绕这个提纲进行自学,交流学习所得。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获得这种抓住时间词理清文章线索的读书方法,对作者抓住细节写出事物特点的写法也有较深的印象,为本单元写写家乡的风俗习作练习做好了铺垫。
渗透式:寓学法指导于分析、感悟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得读书方法。在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为了教会学生学会“画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的方法,我先让学生用横线画出课文写少年第一次顶碗经过的关键词句,再让学生说说这段话讲什么;接着总结出“画关键词句概括段意”的办法,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概括写第二次和第三次顶碗的经过的内容;再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画关键词的方法对概括出的段意进行浓缩,然后加上一些关联词,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这样学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初步掌握了“画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的读书方法。
总结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实践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某类课文或某种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进行运用。如:在学完《秦兵马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其用法,然后问学生:你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也使用了过渡句,这些过渡句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起作用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出过渡句的几种方式、所起的作用,学生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然后在习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过渡句,就比较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