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抗赵丹
(宿州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一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具体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调整心态,改善生存状态,提高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是个体对社会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的倾向,有着影响人们社会性判断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功能[1]。同时,社会态度也是一种个体习得的心理倾向性,它可以使个体以某种特定的倾向和行为方式来思考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事物和问题,包括对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的评价与内在的行为意向[2][3]。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部分。
应对是指个体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情境,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4]。这一过程包括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学术界对应对划分的种类很多,但一般简单地把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积极的应对,一种为消极的应对。良好的应对有助于个体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反之,则会导向相反面。
由此,本研究试探讨当前大学生在社会态度上的一般特点以及社会态度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从中找出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德育途径。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6所高校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697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共获得6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9%,有效问卷率为91.2%。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社会态度量表
在参照马皑教授编写的社会适应策略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社会态度量表》,共31个条目,包含7个因子。条目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记分法,1为极不同意,2为不同意,3为一般,4为同意,5为极同意。本研究整体问卷的a系数为0.723(P<0.05)。
2.应对方式问卷[5]
应对方式问卷选自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20个项目,包含2个维度。条目采用李克特量表4点记分法,0为不采用,1为偶尔采用,2为有时采用,3为经常采用。本研究整体问卷的a系数为0.765(P<0.05)。
3.施测过程
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方式,在每个施测学校辅导员的协助下由笔者在每个施测点依据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施测,调查问卷采用当场集体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
4.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英文版)和AMOS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二
(一)大学生社会态度和应对方式基本状况
对大学生社会态度及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现状、相对剥夺感、社会未来、人际信任的看法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在社会未来、人际信任因子上得分水平越高,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人际信任水平就越低),对社会不公平感、社会归因的看法高于平均水平,对社会压力的感受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为1-5记分);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两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看以看出大学生积极应对均分超出平均水平,消极应对均分低于平均水平(0-3计分)。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社会态度与应对方式得分基本状况
(二)社会态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态度与各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相关显著;积极应对与社会现状、社会未来、社会不公、社会归因和社会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与人际信任、相对剥夺感和社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与社会现状、社会不公、人际信任、社会归因、相对剥夺感、社会压力和社会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未来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态度及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二维度之间积差相关分析
(三)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求大学生社会态度及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力,本研究将社会态度及各因子作为自变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取enter法)。从中可以看出,社会态度各因子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是不一样的,社会态度各因子可以联合解释积极应对变异的5.1%,消极应对变异的5.0%。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态度因子都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表4 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
为了进一步确定多元回归分析中社会态度各因子预测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贡献率,以社会态度各因子为自变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取stepwise法)。从中可见,在积极应对上,社会态度各因子中只有社会现状、社会不公和相对剥夺感3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余4个因子没有进回归方程;在消极应对上,社会态度各因子中只有社会归因和相对剥夺感2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余5个因子没有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5。
表5 社会态度各因子对应对方式二维度的预测贡献率
三
(一)大学生社会态度和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社会态度在整体上不容乐观,对社会现状的看法低于平均水平。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不足,有较高的社会不公平感,并伴随中等强度的相对剥夺感,感受到较大的社会压力。同时在社会归因上,更倾向于外部原因,这容易引发大学生产生愤恨、不满等不良情绪,很可能出现一些报复性行为。在人际信任上,人际信任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这种状况表明当前大学生社会态度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消极状态,其价值取向有可能会朝着社会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应对方式上,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处于一种较高的积极应对水平和较低的消极应对水平,能较好地处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事件。这跟王晓丹(2007)[4]、张林等人(2005)[6]研究的结果一致,在整体水平上,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心理冲突时,趋向于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和处理。
(二)大学生社会态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研究表明,社会态度与应对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中,社会态度7个因子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所起的预测效力是不同的,可以联合解释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变异的5.1%和5.0%。为了进一步确定社会态度各因子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具体预测贡献率,再次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积极应对预测上,社会态度7个因子中只有社会现状、社会不公和相对剥夺感3个因子进入到对积极应对的回归方程中;在对消极应对预测上,社会态度7因子中只有社会归因和相对剥夺感2个因子进入消极应对回归方程中。这些结果表明,个体在其不同的社会态度方面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
四
依据上述研究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低于中等水平;⑵大学生应对方式从整体水平上来看,趋于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⑶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影响显著,且为正向影响;⑷大学生社会态度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力不同,不同的因子对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
据此要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需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学校教育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审视和解决现实问题,以此提升其理性认识,形成个体智慧;其次,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大学生自身方面。正确认识和评估自身需要,同时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塑造和提升自身的价值观。第三,加强引导大学生构筑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升大学生应对策略水平,确保大学生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分析自己应对策略的优缺点,从而改进自身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防御方式的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的有效性和获益性。
总之,只有促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提升大学生应对策略水平,改进自身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形成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才能提高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心理冲突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水平。
[1]Jennifer Cook·Geoffrey Bird.Social attitude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imitat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Exp Brain Res,2011:211.
[2]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2):171-176.
[3]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1):163-168.
[4]王晓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7.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6]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