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丽
摘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最早提出来的“半小时课堂”的理念真正切切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半小时课堂”就是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策略;内化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对低段学生指导应逐步发展成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需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运用。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不仅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样也受到课堂教学方法的制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有目的地进行示范、强化,将学生引上自主学习之路,从而体现教师的价值,实现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
一、善于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对学生提问题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从只要能提问题到提精彩、有价值的问题,从只需表述问题到将问题表述得完整、清楚,从提一个问题到提多个问题,从封闭式的问题到开放性的问题,一步步走来,学生也在慢慢适应,并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开放教学环境,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谜、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长于应用
应用指综合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应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相互的问题解答练习。特别是对于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但运用已知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题目,要让他们多加练习,这样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迁移能力。
如:到二年级下册为止,只要求学生掌握表内乘法,22×3的计算当然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学生真的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吗?既然此路不通,何不另辟蹊径?如果通过乘法意义的理解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2×3可以表示3个22相加,计算22×3就是计算22+22+22,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孤立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看似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
三、敢于质疑
自古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崇高,造成了学生认为书本上说的都是真理,或是教师说的都是对的的错误认识。当然也出现了如果某学生对教师提出质疑而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的现象。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据观察,学生质疑行为经常出现在做作业时。如计算8-9÷3,学生第一反应是这道题是错的,8-9不够减,马上有学生会举手提问。这当然是个好兆头,虽然学生的想法并不正确,但却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审视这一题目。
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的行为,对理由充分的更要加以表扬,以在班级里形成一种敢于质疑的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改错,或者多做一些判断题来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还可以通过上课评价同学的发言(赞同或持反对意见)提高质疑能力。
四、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将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并组织成具有内在结构的体系时,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时间会延长。所以,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将他们组织起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加工提炼,在他们能力范围内逐渐渗透归纳整理能力的训练,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上表现为,回答“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以“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来作答。其实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从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过渡到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亲身感受与体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将“我知道了什么”拓展到“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知道了什么”。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大的知识块间的联系,更要关注小的知识点间的联系。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所以,为了学生将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阶段性特征,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吕立峰.同一思维层次的算法也应优化[J].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05(7).
[2]田杭君.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成功(教育),2008(7).
[3]秦和平,刘全祥.数学教学——我们缺少了什么[J].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05(Z1).
[4]欧明霞.小学数学中的几个“为什么”[J].中小学数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