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奇
【摘 要】教学督导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3+4”班级课堂教学进行督导和测评,了解“3+4”班级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出“3+4”班级课堂教学存在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理念不先进等问题,并采取明确文化基础课考核标准、统一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运行管理、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3+4”班级 课堂教学 主要问题 对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和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当前进一步加强中职与本科衔接试点班中职教学工作的几点要求》精神,更好地了解“3+4”试点教学班(以下简称“3+4”班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中高职有机衔接模式与运行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跟随常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先后到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和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职业技术学校对“3+4”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督导。通过随堂听课、与学生交流、与教师座谈,课题组认为,当前“3+4”班级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教与学的激励机制被弱化
通过随堂听课和教学工作调研发现,“3+4”班级普遍缺少一种学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教与学的激励机制被大大弱化。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效果缺少了比较刚性的评价标准;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早已看到了未来的升学目标,缺少更大的理想追求和学习激情。
本来,“3+4”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中职与应用本科专业对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实现了贯通直升的人才培养和升学体制,这些是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最大的改革亮点。与对口单招相比,“3+4”模式有利于淡化应试教育的弊端。在“3+4”培养模式下中职生不需要参加全省范围的升学考试,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完3年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之后,只要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就可以直接进入对接本科院校学习。没有了高考,教学摆脱了应试,“3+4”班级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负担明显减轻,教学生态得到很大改善,有效教学、自主学习、愉快学习成为可能。但由于“3+4”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制度还不健全,没了高考这样的指挥棒,教与学的激励机制反而被大大地弱化了。
(二)考核标准不统一,对课程教学要求的把握难度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对“3+4”班级的考核标准没有做出统一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要求的把握难度加大,特别是各试点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存在教材使用、课时设定、教学进度和要求等自由度和差异度比较大的问题。例如,在教材选用上有的学校选用的是中职教材,而有的学校选用的却是普通高中教材,并且在选用普通高中教材时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一致。配合课堂教学的练习更是随意度大,有的学校学生练习配套有学案,比较规范,而有的学校是教师自主选择习题,比较随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由于“3+4”班级是由不同的高校牵头,高校在教材选用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各高校没有统一教材使用;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在教材选用、教学进度和难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使用不同教材的情况。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课堂教学不规范
由于“3+4”班级是个新生事物,也是各试点学校的特色所在,因此政府、社会和家长对其关注度都比较高,各试点学校对“3+4”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都很重视。为保障“3+4”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各试点学校都精挑细选,专门为“3+4”班级配备了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师德高尚、文化素养好的文化课教师;技术过硬、敬业精神强的专业课老师。但调研发现“3+4”班级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课堂教学存在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缺少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板书设计与书写比较随意,教学节奏较慢,教学容量不足的现象。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量也不够,存在学生的配套练习完成情况不佳、教师作业批改不够认真、学生学习负担相对于同年级普通高中明显较轻的现象。
(四)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虽然各试点学校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经过随堂听课发现教师课堂上基本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除了少量外语课、电工基础等使用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外,其他课程几乎一律是传统教学手段。数学、物理、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学的大量作图均由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绘制,尽管这样能体现教学中的思维过程,但是图示比较随意、粗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除部分课程外,教师用PPT教学的很少,真正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仍然是极个别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担任“3+4”班级授课的大多数教师原来从事对口单招教学,由于受年龄和传统教法习惯性的影响,现在适应新课改要求难度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
二、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务实调研,明确文化基础课考核标准
江苏省教育厅开展的“3+4”衔接试点项目虽然不是简单的中职生“专升本”“专转本”,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学历提升教育。它是面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挑战,从加快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出发,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学制衔接,以此推进省域现代职教体系的完善。“3+4”班级学生由中职进入对接的高校也是有门槛限制的,学生中职3年学习成绩必须达到相关规定要求,才能直接升入本科段学习。但是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较短,这个相关要求还没有很好地明确,因此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特别是要统一明确文化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为此,由常州市教育局牵头,召集各试点中职学校和对接高校,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明确了“3+4”试点教学班的文化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即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应基本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这个要求不是高考水平,而是指对学生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制定这一考核要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因如下:一是这个要求对于“3+4”学生来说并不太高,因为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都达到了常州市B类高中的招生要求(即单科成绩平均80分以上),其学习能力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二是考虑到未来本科教育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如果一味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可能会很困难。
基于这个要求,为了强化激励机制,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具体措施:
首先,将中职与本科的转段要求贯穿中职三年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学业成绩、技能水平达到规定要求才能升入本科。除高校对核心课程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也都要实行教考分离,转段时应对中职三年各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市教科院介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指导,组织开展课程标准制定或修订等学科教研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和统一考试等。加强“3+4”班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和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制定《“3+4”班级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办法》,通过校系两级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普通高中协作,加强普职沟通,通过互相听课,中职教师学习普通高中教学经验,普通高中教师指导中职教师把握文化课教学要求。
(二)健全机制,统一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
1.成立常州市“3+4”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
常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副局长为组长的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对“3+4”试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批,决定文化课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审核并批准各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安排,指导校际教研工作,确定文化课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方式。
2.成立各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
由常州市职教研究所统一协调,各试点院校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组织成立各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首批先设德育、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研协作组,其余专业教研协作组将逐步组建。校际教研协作组将统一制定各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评价方案,安排教学进度,提出教材选用建议。制订校际教研计划,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教研,跟踪教学过程,调研教学成效。经过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的讨论,对不同牵头高校、不同专业的中职文化课在教材选用、课时设定、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基本文化素质,工科、文科专业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主干文化课必须开全,数学、外语、物理使用普高教材,便于教研合作和统一考试要求。
(三)完善机制,规范教学运行管理
根据常州市教育局要求,我校在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规范“3+4”班级教育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在执行上下功夫
为规范“3+4”班级教学管理工作,学校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规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指导目录》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原先中职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3+4”班级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内容涉及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科研管理七大部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2.坚持学生评教制度,定期召开“3+4”班级学生信息员会议
督导室通过学生信息员会议,了解学生对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反馈测评结果,与学生反映问题较大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次会议通过师生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反馈的信息以《督导简报》的形式及时与职能部门、系部交流与沟通,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每学期由教务处定期组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由学生对任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网上测评,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系部,作为学校、系部综合评价教师的重要参考。
3.明确教研室工作职责,强化考核评价环节
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师资业务水平,撤销原有教研组,成立22个公共基础和专业教研室。制定《教研室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即做什么;制定《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明确工作内容,即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加强对各教研室工作方法的指导、工作过程的督促,审查期初教研室工作计划、定期批阅周报表、阶段性告知工作重点、落实各教研室目标的达成;在校园网教研频道开通各教研室网页,进一步加强了对教研室工作的实时指导和反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学年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以评促建。
(四)借助平台,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以建设“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信息化教学步伐,建立教学资源库平台,要求所有“3+4”班级教师均建立教学空间,不断充实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可视化,从而进一步扩大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