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桦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比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必修一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乍看之下似乎是四个毫无关系的知识点,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四个主题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寻找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着眼于单元,注重教学的整体性
对初入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来说,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立志”显得尤为重要。唐代大诗人杜甫出蜀时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敬爱的周总理年少时奋臂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六七岁正是一个交织着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所以一开学就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开端,结合毛泽东青春岁月的多首诗篇,拉开高一语文教学的序幕。学生在领略了伟人年轻时代的雄心壮志并心生波澜后,都主动地自学了“向青春举杯”单元的其他文章。这时再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语文读本,学生普遍对徐志摩、海子的诗篇较感兴趣,教师就选讲《再别康桥》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后让学生把喜欢的其他诗篇结合想象扩写成抒情散文。
十几篇文章与诗作如果按以前的单篇课文讲解模式会耗费大量课时,但以“青春、立志”为主线,学生只需连读两星期就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所以,语文教师不必停留在单篇文章的挖掘上,而应着眼于单元的挖掘,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以单元为基石,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种较好的学习方式一旦成为一种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每一节课,其弊端也就显露出来,尤其是“合作”变成模式化之后,学生经常被有意识地固定为四人小组等形式来开展课堂讨论,无形中忽视了师生间的默契交往,学生间的讨论有时往往是没有结果的,况且倘若组合不当,又将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而大多数学生对较为固定的组合时间一长会感到厌倦,思考也变得日益懈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时代背景探究法
笔者在教授“向青春举杯”专题时,以青年毛泽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找了他们最想研究的毛主席诗词,然后选择了《卜算子•咏梅》、《贺新郎》、《忆秦娥•娄山关》,师生共同探讨了青年毛泽东崇高的志向和广阔的情怀,更为他那种面对挫折毫不退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折服。学生在伟人的感召下,召开了“向青春举杯”的主题班会,立下了人生志愿,并写下了具体的计划书。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自学了语文读本中的其他诗篇。青春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绽放着七彩斑斓的光芒,而学生们的个性气质各异,审美也各异,所以他们对青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以不同时代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找到了各自倾慕的诗人和诗作,与他们共同谱写青春。在诗歌比赛中,有的抒写婉约,有的释放豪情。可以说,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诗歌教学为漫长寂静的高中语文教学拉开了抒情的序幕,也为狭窄平淡的语文课堂注入了青春的热血。
2比较探究法
故乡、家园、亲人是每一个人最耳熟能详的事物,但却可能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对触手可及、司空见惯的事物,学生反而会产生麻木情绪,觉得写不出新意而不愿多涉及。
笔者在教授“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先布置了关于“家园之思”的作文,结果发现学生作文大都主题单一,有的直陈自己对家和父母双亲的爱,有的脱离不了父母给自己送伞送日用品的老题材,有的甚至还沉迷在中考失利给家庭带来的阴影中。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一口气连读了《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四篇文章,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四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闪光点。结果学生发现四篇文章虽然都在抒发对故乡的爱恋,但写作角度和谋篇布局各有特色,甚至截然不同。很多学生拿自己的习作与之比较,发现了不少缺点和不足。写作先列提纲,找好切入角度从此成为一种习惯。
3悖逆思维探究法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所选的三篇小说《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都是传统名篇,根据前几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这几篇小说既爱又恨。爱的是这些小说让他们看到了人世间的美与丑,身世悲惨的祥林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玄机暗藏的“宝黛初会”永远镌刻在了他们的心坎上。但时代的远隔,文化的差异,秉性气质的迥异也使学生无法真正走入大师们构筑的小说世界,所以“想说爱你不容易”。
比如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祥林嫂反复唠叨的一句话“我真傻,真的”,对她在二嫁后所表现出来的幸福感嗤之以鼻,更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不能离开鲁镇重新生活,学生甚至用现代女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旧社会没有文化与社会地位的贫苦女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查找了解放前绍兴农村的现实情况,顺便读了鲁迅先生写闰土的文章,然后假设自己没有籍贯,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假设当时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每增加一个假设,学生们的笑容就减少一些,最后大家似乎真的都变成了“祥林嫂”,感受到了旧社会那种能将人逼入死地的气息。这之后再谈论祥林嫂,学生多了份理解,多了份思考,也多了份叹息。
综上所述,在对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各种阅读探究法,应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但还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对学生自读习惯的培养。古人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自读是学生实践的园地,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通过自读,将讲读课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苏教版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内容很多,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高度,全部教读是无法想像的。所以教师应本着单元教学的思路,在教读课的基础上,设立主题,布置自读内容,由学生自愿选择教科书和语文读本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挖掘”作品的内涵,拓展作品的外延。让教过的每一篇课文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痕迹,让学生自读的每一篇作品伴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日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