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上存在着类似生物群落一样的语言群落,每个语言群落中包括许多语言个体及其变异形式,每种语言个体或其变异形式又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就是一种具有避讳、掩饰、礼貌等诸多语用功能的间接语言形式。与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一样,委婉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遵循生态学规律:委婉语间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使弱势委婉语走向衰落与消亡,同时也促进了现存委婉语“生态特征”的多样化,委婉语的产生、多样性特点、再委婉现象、语码转换机制、创新,都是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存在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委婉语;生态学;生态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75-05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姚吉刚(1976-),男,安徽肥东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 英汉对比研究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YAO Ji-g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China)
Abstract: Similar to biological communities, there are many language communities in the world.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includes many languages and their variants, which also include various forms of language, among which euphemism is a kind of indirect language form possessing many pragmatic functions such as avoiding taboo, politeness and hiding. Identical to th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euphemism also follows ecological laws in its development, as it competes with each other, not only resulting in the weak euphemism to weaken and die out but also promo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xisting ecology of euphemism. The emergence, diversity, re-euphemisization, code-switch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of euphemism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evolution of euphemism and the whole language ecosystem on which it depends, indicating that the existence of euphemism follows the basic law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euphemism; ecology; eco-linguistics
ecology(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logos,由oikos 和logos两词根演化而来,oikos 是“栖息地”或“住所”之意,logos 代表学问,因此,通过词源可以得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栖息地或住所”的科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 1866 年首次提出该词,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尤其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生存利害关系[1]。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最重要方式,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生态”系指语言与所在社会、文化、族群、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类似于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生态[2]。生物群落的丰富多彩性对照于世界上语言群落的千姿百态,每个语言群落中包括许多语言个体及其变异形式,每种语言个体或其变异形式又包括各式各样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就是其中一种具有避讳、掩饰、礼貌等诸多语用功能的间接语言形式。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的委婉语普遍的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它不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维持正常交往,还能顺应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及人们的心理感受。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停留在静态和微观的层面上,较少有人对其动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也很少有人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它。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学和语言生态学的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和宏观的层面上来探究委婉语,旨在抛砖引玉,为委婉语的生态发展和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或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一门由生态学这门自然科学和语言学、语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简单来讲,生态语言学就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相互糅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英汉语言学词典》将它定义为: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人种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即使用它的社团之间的互相作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3]。生态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是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生态语言学家使用生态系统来隐喻映射语言系统,并借助生态学里的概念对语言作出分析,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上对语言的非生态使用和语言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现象进行批评分析,并探讨语言和生物物种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
李国正将语言生态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前者指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群系统,后者指任何特定语言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及语言单位内部之间的关系[4]。从生态学的原理来说,语言领域中的各个层面有着大小不一的生态系统。委婉语作为一种间接语言形式也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当然,委婉语言生态有其特殊性,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完全对照于自然生态,而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生态,但它也是由许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有机的生态整体,也有其完整的生态系统性,属于生态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系统。
二、委婉语的生态语言学解读
(一) 语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委婉语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晴雨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和社会是共变的,而生态语言学理念中的语言与语言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语言环境包括语言生存和运作的环境及个人和社会生存的语言环境,后者即指影响语言运作和发展的语言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自语言诞生以来,它的生存、发展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不景气、生活水平下降、政治体制改革不利导致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日益不满,各种言语中大量充斥着粗俗、贬义的修辞低品位现象,攻击性、侮辱性言语肆意泛滥,极大地污染了语言环境;社会禁忌各方面的解锢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不健康信息充斥媒体,许多非标准语、粗俗语、骂语也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大大削弱了大众传媒语言的纯洁性和健康性,良好和积极的示范作用消失殆尽;经济不景气、教育不均衡、经费不充足、收入不可观等因素导致优秀的教育人才严重流失,直接影响到了孩童和年轻人的语言水平及文化修养,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语言修养也在逐步下降,所以日常交际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俚俗语和粗脏话。语言生存发展环境的剧变,为语言的粗俗化和去纯洁化提供了土壤和养分,粗俗语和骂语就有了栖息的温床。
语言的粗俗化腐蚀了语言原有的健康“肌体”,淡化了人们的规范语意识,污染了社会的言语环境,破坏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及个人和群体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我们应坚决抵制语言中的言语粗俗化倾向,自觉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意识,保护和优化语言生态系统,维护语言中彼此关联的各种生态链,以实现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自然界中的各种污染和辐射都有一定的极限,超越这个极限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语言中的各种破坏意义、粗俗意义、低品位修辞和不规范语法现象也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该极限,语言既不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不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更谈不上是文学的首要因素了。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样,文化环境的保护也很重要,在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最重要的生态问题就是语言纯洁性问题。时代在前进,语言却日趋粗俗,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珍惜语言、保护语言迫在眉睫,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粗俗化的原因、解决措施及实现语言生态系统平衡的途径具有重大意义,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从历史上来看,粗俗语泛滥的时期往往是社会急剧动荡变化和民心不稳的时期,此时语言生态环境会快速极度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应运而生,减轻了粗俗语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很好的维持了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委婉语广泛的运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委婉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文化之中,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它间接、含蓄地把人们通常害怕、厌恶、反感、不愿接触的东西或一些令人丢面子、尴尬难堪的事情用一种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谋求达到理想、文明交际效果之目的。委婉语的雏形同原始部落的迷信和图腾不无关联。那时的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觉得大自然强大无比,自身极为渺小,为了得到庇护,就对神灵等虚无之物顶礼膜拜,从不直呼其名,生怕亵渎了它们,因而就产生了委婉的称呼,以表崇拜虔诚之意。后来,人们又害怕妖魔鬼怪,为了避讳和驱邪,又创造了一些委婉语。但是,委婉语的盛行时期却是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较快发展的近现代时期,出于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上层社会往往会限制粗俗和激进的言语,提倡使用文明的委婉语来扼制反叛的力量。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和地位的尊卑通常直接反映在他的言辞上,所以上层社会崇尚和实践温婉的措辞论调,认为直露的语言是无教养和粗鲁的表现,于是委婉之风引得人们纷纷效仿。目前,直言不讳在当代语言的表述风格中稍占上风,但随着人们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尊重人性的要求会日趋强烈,所以语言的文明还是必不可少的,委婉语也就有了在很多领域里继续存在的理由,可以继续担当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但委婉语要想维持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必须在语言交际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这样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将它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二) 生物物种多样性与委婉语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系指地球上涵盖陆地、海洋、大气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基因和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多样化、变异性和复杂性的总称[5]。生态学家们认为,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只有保护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才能和周围的生物圈和平共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类似于自然界生物的进化,语言的进化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存在发展的。文化生态范畴内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工具,但它也具有许多其它的亚交流功能,它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又形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6]。生物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都是生命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多样性的语言不仅能够表述人类丰富多彩的知识,还会提高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人类生命的基本链条是“环境——知识——语言”,该链条上的三要素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科学家对全球数百个生态区的生物生态状况、土著族群和传统民族的语言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生物多样性程度与语言多样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语言多样化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例如,世界第三大岛太平洋的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岛)上物种极为丰富,那里居住着40多个土著民族和族群,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有100多种。非洲热带雨林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居民语言多样性及族群文化多样性也与热带雨林的雨季分布明显相关。可见,多样化的生态造成了多样化的人类种群,从而直接促成了多样性的文化[7]。语言是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本质上也是生物多样化的结果,两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并且丰富多彩的语言能够体现和描绘出生物物种和生态的多样性,减少语言的多样性势必会缩小人类可利用的知识库,从而造成无法预料的损失。
委婉语作为一种间接语言形式有其自身的语言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委婉语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多样性、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上(限于篇幅和从宏观上考虑,下文就不一一详细举例了)。委婉语构造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手段、词汇语义手段和语法手段三类[8]。语音手段包括语音畸变法、重读音节转移法、声调改变法等;词汇语义手段包括模糊词语法、概念隐喻法、概念转喻法、低调陈述法、迂回表达法、语义扬升法、同义借词法、反义词语法、指示语语义变异法等;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委婉语构成的句法手段包括疑问、否定、虚拟等几种,委婉语的词法构成手段主要出现在像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中,包括缩短法、掉尾法、首字母缩略法、逆构法等。委婉语常用的分类标准是规约化程度标准、构成手段标准、语用功能标准、婉指对象标准[9]。按照规约化程度标准,委婉语被分为规约化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按照构成手段标准,委婉语被分为语音类委婉语、词汇语义类委婉语、语法类委婉语等;按照语用功能标准,委婉语被分为利他型委婉语、泛利型委婉语和利己型委婉语三大类;委婉语还可以按照其婉指对象被分类,即婉指的事物被用来作为其委婉语的类型名称,如“死亡委婉语”、“排泄委婉语”、“身体部位委婉语”等,委婉语词典的内容一般按照这种分类标准编排。委婉语功能的多样性是指委婉语具有含蓄、间接、避讳、礼貌、掩饰、幽默、诙谐等交际功能。由此可见,委婉语的多样性特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征一样,都是维系各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规律与委婉语的再委婉现象
1882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物种进化规律,该规律一经提出便成为了现代生态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与生态系统中的豺狼虎豹等食肉动物一样,世界语言生态系统中的汉、英、法及西班牙语等共核语言由于其“物种属性”及使用者众多等因素而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支配力较强,在竞争中是强者;而类似于生态系统中大多数植物的印度英语、南非英语、中国英语及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支配力较弱,是竞争中的弱者。与共核英语相比,中国英语目前还不能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广泛接受,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所有的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即存在即必然,中国英语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支配力较弱的物种只能作为支配力较强物种的食物,但在相生相克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弱势物种的生命力也会变得非常强大。因此我们坚信,在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作为世界语言变体中重要一员的中国英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了格雷欣法则,即良币和劣币一起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久而久之,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后来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如果用这一法则来解释委婉语现象,那么某个词的“好的”含义实际上会逐渐演变为“良币”,并退出“流通领域”,不再被人们使用。例如,“gay”(高兴的)因为还有“同性恋”的委婉意义就已经不用作“高兴”了;汉语中的“小姐”(新中国解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对女性的尊称)因为还有“妓女”的委婉意义就已经不再是对女性的尊称了,网络和报纸上经常报道一些人因称呼某某女性为“小姐”而被骂或被打的事件。当人们对某个委婉语的心理距离消失后,必定会出现新的委婉语来替代它, 这就是委婉语的再委婉现象,汉语中有关妓女的委婉语的历史演变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一点:青楼女子——风尘女子——窑姐——鸡——失足女青年——出来卖的——性工作者——小姐——女技师——技师——特服人员。这些词语的委婉程度递增,分别在不同时代婉指妓女,但时下只有“小姐”、“女技师”、“特服人员”还可以算是常用的委婉语,其他几个委婉色彩逐渐减弱,已不常用了,这是有关妓女的委婉语在委婉语这一微生态系统中优胜劣汰的结果。由此可见,委婉语的再委婉机制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规律如出一辙。
(四) 各物种的互利共生与语码转换型委婉语
生态学上的互利共生关系系指生物群落中特定物种之间存在的一种互惠互利、相互影响的生存依赖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同样存在于语言群落中的共核语言与语言变体之间,有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各语言变体之间。例如,语言变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共核语言所提供的必要的组成成分,即语言变体中的共同部分;而语言变体又会在有效承载异质文化、扩大使用范围方面给予共核语言以极大的推力。共同发展的共核语言和语言变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语言中的边缘成分在语言共同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逐步缩小,而语言中的共核成分涵盖的范围和起到的作用却逐步扩大,这被称作“语言边缘化过程”。Mufwene也曾将语言比作拉马克物种(Lamarkian species)和寄生物种(parasitic species)。他指出:“类似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语言生命力是语言存在的主要标志。但是,不同语言的不同生命力的体现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不同语言及其变体在同一群落中的相互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语言之间的竞争,使整个语言体系得以实现积极和良性的发展。”[10]
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因素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导致了人们在表达手段、交际手段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多样化现象。语码转换现象就是现代社会中语言使用和交际手段多样化的典型例证。语码转换系指在一次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现象[11]。“据意而择言,就言而得意”是交际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该过程是一种言与意(即形式与意义)相互制约与顺应的互动过程。语码转换型委婉语就是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委婉目的的言与意相互制约与顺应的典型例证。例如:一位中国教授在询问学生硕士论文情况时,两人有如下对话:
教授:平时应该多看些书和论文,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对了,上周看了几篇中西方文学作品中homosexual(同性恋者)的文章,很有启发。
教授:你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吗?
学生:不是,只是觉得有点新鲜刺激。
教授:其实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只不过人们在谈到homosexual的时候,往往不好意思,但这的确是个现实,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在这段对话里,教授和学生谈到homosexual时均选择英语,因为在公共场合下或上下级之间谈及与性有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里是不恰当和不礼貌的。如果非谈不可,人们通常会使用各种交际策略来转换说法,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种交际策略。为顺应这样的社会规则,教授和学生有意识地转换语码来实现委婉,以避免尴尬。其实homosexual这个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的交谈中是个直白语,毫无委婉之意,不过该词放在汉语语境中由于其异域色彩从而披上了委婉的外衣,润滑了交际。由此可见,各种语言的互利共生有利于实现委婉语这一微生态系统的语言生态平衡,就像各物种的互利共生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
(五)新物种的出现与网络委婉语的诞生
随着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当温度、湿度以及气候等外部环境允许时,某一生物群落中就会产生新的物种。现存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是产生新物种或物种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之下产生的新物种与其他现存物种之间在生态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往往还具有某一种或某几种现存物种的部分生物属性。同样,不同文化之间的长期相互接触和影响也会使得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学习对方的语言,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时往往就会产生新的语言变体。经济、政治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为各种语言变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生态环境,那么语言地区变体和国别变体的出现就是水到渠成和势在必然了。类似于新物种的产生,新的语言变体的出现缓和了语言间的隐性竞争关系,暂时消解了外在与显性的文化冲突。在整个世界的语言系统中,共核语言的流行固然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语言变体也是有其特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
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起成为人类交流的双轨形式,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语言的特殊生态交流样态——网络信息样态则进一步缩小了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小村庄,这就意味着信息社会给语言生态带来了新景象[12]。多轨型立体式的语言交流形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语言交际观念,也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例如过去我们认为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时空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活动,因空间不同、时间各异而在交际策略、交际方式方面产生差异性,而以立体多轨形式进行“面对面”交际的语言网络信息交流形式,使人们认识到“天涯海角”再也不适合地球村上的居民,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多轨形式来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在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要特征的双轨形式条件下的远距离交流多以“写信”的书面形式来实现,而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通过短信、微信、微薄、博客、视频交流等形式交流意见和解决问题。语言的多轨型立体式形式—— 网络信息形式是语言在交流形式上的一场革命,它给语言生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委婉语形式丰富、功能特殊,深受广大网民们的青睐,在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中独树一帜。不同于传统委婉语,网络委婉语大量利用字母、数字、符号、谐音、火星文等,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们大多具有积极礼仪和幽默讽刺的功能,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一方面使人类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把残酷的事实彰显于幽默之中,另一方面又可以淡化语言中消极或贬义的语义因素,掩盖那些令人尴尬和羞于启齿的事实,避免交际中出现唐突和令人难堪的现象,使言语交流更加文明和高雅。看似语义温和、婉转,但是温和婉转之中却蕴涵着刚毅和坦直,使得讽刺性成为网络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这一载体的出现改变了语言传播的途径,途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语体或语言风格的演变,网络委婉语在其构造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复制、模仿和改造,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模因,它的嬗变和发展影响并反映着大众的文化意识。网络委婉语作为委婉语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新变体,它的产生、发展、特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新物种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赘述网络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和传播特征了,详见拙文《网络委婉语构造中的模因现象》[13]。
三、结论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超越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的学科,自诞生之始已走过四十年春秋,它主要探讨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特征,分析运用语言的生态原理,揭示语言发展中的生态学规律。因此,就经验主义方面的研究视角而言,这一学科非常需要可理论化并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生态语言学在语言方法论思考、理论探讨以及经验主义这些层面的研究,为那些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语言学者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动力。我们知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委婉语必将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委婉语的产生和嬗变都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委婉语的历史性特点和现代性特征有利于人们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各个历史阶段及当代的风貌和特点,可以在我们认识、了解历史和当代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语言既是社会的语言又是生态的语言,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而委婉语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吴文.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58.
[2] 高玲.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浅析现代汉语[J]. 语言理论研究,2007(3):6.
[3] 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8.
[4] 李国正.生态语言学系统说略[J]. 语文导报,1987(10):21—23.
[5] 裴竞超.生态环境下的语言生态面面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5.
[6] 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6):27.
[7] 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1.
[8] 邵军航.委婉语的构成手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4):62.
[9] 邵军航.论委婉语的分类标准及类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4):68.
[10] S.S.Mulfw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62—163.
[11] 徐梦灵,原雪梅.语码转换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顺应论对语码转换的解释”[J].语言理论研究,2011(11):6.
[12] 冯广艺.论语言交流形式的生态变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71.
[13] 姚吉刚.网络委婉语构造中的模因现象[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2-36.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