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

2014-07-21 01:18李文静郭飞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全人学科知识通识

潘 琰,李文静,郭飞君

(长春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

潘 琰,李文静,郭飞君

(长春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设置通识课程,能够达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者阐述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针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必须完善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构建良好的通识课程模块、强化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等。

全人教育;通识课程;反思

大学,以教授知识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然而,在高等教育日趋向专业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出的是越来越多单一视野的人才,这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且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国很多高校普遍将通识教育作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值得我们深入地反思。为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需要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全人教育的角度来探索通识课程的设置。

一、全人教育即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即全人教育的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既具有跨学科的广博性,又具有整合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尔斯给通识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他的教育理念中心是“怎样培养整全的人”,他认为只有知识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全的人[1]。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它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把知识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互动,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最终达到使其人格完善的目的。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全人教育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它与单一的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确切地说,全人教育是把人的各种能力看作和谐的统一体,以人格整体的成长和完美为目的的教育。全人教育的思想最早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卢梭提出的“将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2]。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则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整体的人”[3]。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诸如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裴斯泰洛齐、杜威、马克思、毛泽东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以及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都蕴含着全人教育的思想。一切教育的根本目标皆是促进人的发展,全人教育亦是如此。全人教育倡导培养完整的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人教育要突出一个“全”字,应探询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开设的课程就必须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在校园文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都体现全人教育的观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学家隆·米勒提出“整全的教育与广义的通识教育的概念相接近,它的内容包括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4]。全人教育强调跨文化的人类理解。因此,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开设通识课程,提倡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整合,是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各学科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学科之间孤立现象严重,相关或相近学科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更是严重分离。孤立的学科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会导致受教者片面的发展。大学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全人教育正是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它强调只有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跨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视野,对问题的分析才能全面,对事物的认知才能准确,才能真正客观地去看待世界。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开展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视域下,通识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借助通识教育跨学科整合学习这一途径,来建立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标。

二、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几点思考

1.完善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我国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标应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相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具有整合的知识结构、多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的人格及高雅的情操。那么,我国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是培养科技发达时代兼具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重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仍是以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传授知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了。显然,这与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相背离的。想要矫正目前偏离的教育目标,只有全面理解通识教育的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和实施通识课程。

2.构建良好的通识课程体系和模块。科学合理地建立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受教者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适当设置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数量比例。同时,也应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使受教者形成多视野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课程的设置模式要体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可以开设除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人文社科知识模块、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外,还可以开设特色及前沿知识模块,强调交叉性学科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多视野的学习模式,同时应适当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

3.体现通识课程内容的学科交叉性。通识教育,“通”旨在打破专业的局限,打破单一视野,培养具有整合知识与整全分析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通识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学科的交叉性与融合性。通识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设计跨学科综合型的通识课程,它强调不同知识体系和学科知识的交融,实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对接,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多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去构思通识课程,做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使综合性、科际性的课程慢慢形成并逐渐壮大,成为通识教育的新生力量。

4.强化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学教授通识课程的教师都是单科专业教师,通识教育的师资极其缺乏。事实上,这些教师仅仅是单一专业领域的教授者,他们没有经过通识教育教学的培训,更没有多学科讲授的经验。对于讲授融合多学科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并将多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为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其次,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无论是对师范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职前培训,还是对单科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职后培训,都是实施通识教育刻不容缓的举措。

5.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通识课程开设的根本,学生应有自由的选课权利。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过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机会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打消了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积极性。因此,要实施通识教育,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通识课程的选择。在保证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前提下,适当调整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开设大量具有交叉性、前瞻性的通识课程。这样,学生才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爱好进行自主选课。

[1]王凌.全人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7):105.

[2]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59-62.

[3]庞国斌.试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走出困境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3-15.

[4]唐靓.试论通识课程内容设置的几个问题——以“通”观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8-219.

G642.0

A

1674-9324(2014)29-0098-02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师范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H13296)。

猜你喜欢
全人学科知识通识
健体教育显特色润泽身心育全人
——记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品读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我所体验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