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表现在上课发言胆小,语言不流畅,写作水平低。这充分说明学生创造性的积累对于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利用教材资源,相继渗透积累
小学语文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好文章,特别是一些丽词佳句。小学生涉及作文不久,往往作文条理清楚,但词汇贫乏,作文内容无血无肉,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相渗透积累,摘记丽词佳句,加强记忆,写作文时灵活运用。
我教学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对春景的句子尤感兴趣,我引导学生课后摘抄在笔记本上,学生在写《春游》一文时都能灵活运用。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我想这也是学生创造积累的主要宗旨。还有,现在的新教材练习中的成语、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妙词妙句都是我们积累的好素材。关键是师生都要做有心人,多学多记多积累。文质兼美的句子,课堂中要加强朗读与背诵。朗读和背诵是亲兄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朗读是指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念出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式,背诵是通过诵读记忆所识记的材料。在学生反复背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他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积累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遇到这样的丽词佳句都应很认真地摘录下来,平时加强阅读与背诵,以便写作文时加以运用。
二、捕捉课外资源,广撷博采积累
光靠现行教材,学生阅读面还是较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多读课外书,广择“他山石”,也能巧攻“作文玉”。现在学生手头上也都能有一些课外读物,但由于农村家长的应试教育还较严重,孩子有了课外书也没空读,或懒得读,或临写作文时再来翻阅课外书,急于机械模仿,都是不合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不盲目阅读,收益会更大。学生有时也有懒惰,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最佳时间,如我班每人捐书设立班级图书馆,利用早读课这段黄金时间让学生积极阅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阅读,不仅积累了知识,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圈划优美词句,也可以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不读书。使阅读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践,强化形象积累
有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处处做有心人,观察生活,积累知识。经常把观察到的东西记下来,便是很好的积累。如观察植物从花—茎—叶及生长特点,观察动物从头到尾及生活习惯等,观察劳动、活动等场面从动作、语言、心理及观众反映等记录下来,这样新知识归属容易,寻找使用极为方便。
如我班的李欣同学观察的运动会场面,其中写了万娟100米夺冠的镜头:100米速跑开始了,我班的万娟,个子矮小,但志气大,敢与高年级同学争高低。“叭!”发令枪响了,她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奔。对方拼命地跑,她没命地追,两旁的小观众不停地喊:“加油!加油!”“好!快追上来了!”几秒钟后,领先了!我们欢呼起来:“哇!”可是对方毕竟个子高,眨眼又超过了她。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心想,惨了。这时只见万娟突然用尽全力猛追,猛冲,奇迹出现了,她又一次超过了对方,终于夺得了第一。顿时欢呼声像春雷一样响彻云霄。
四、开展综合活动,展示积累成果
学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肯定他的成绩。每两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几次积累展示活动,小至班内,大致年级组或全校。展示形式可以是交流积累的机会,展览积累的内容,可以评出优胜奖与进步奖。
如我班蒋萌同学的摘抄本已达厚厚一叠,字迹工整,圈划批注,有归有类,写起作文来便是很好的查找工具书。难怪她平时说话就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呢。
大量积累,充分理解优美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时在作文中把积累道德语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就会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相信,学生长年累月地创造积累,在他们的大脑“软件”中会悟出更新更活的语言文字。
农村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用好语文教学配置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农村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农村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能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