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丽琴,宋新跃(等)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项目化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真实和模拟社区情境为教学地点,对2012级护理专业141名学生《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2011级护理班142人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结果期末综合测评方面,实验班理论与技能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技能考核方面,实验班优秀率(68.47%)高于对照班(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提高社区护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69-03
项目化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成若干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任务,学生就是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态度和技能[1]。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融“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8O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2]。随着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有关学生的社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3]。同样伴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如何培养适合医院和社区需求的实用型卫生职业人才成为值得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单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行业需要的具备职业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等)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本课题组教师改变传统单纯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对《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报省教育厅立项,并于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间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开始部分班级尝试应用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预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选取2011级、2012级高职护理班学生共283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当年全国高考统招学生,男性4人,女性279人,年龄19~22岁;2012级学生141人为实验组,2011级142人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部分理论教学和全部实践
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社区护理学》于第3学期开课,学生已完成一半以上《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护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开展项目教学。两组年龄、前两学期各门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项目设计。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社区护理的实际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并对每个项目深入剖析,设置子项目及具体的情境,列出每个子项目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与技能,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完成一个个子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通过教师设置的项目,在教师指定情境下,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然后选取代表在课堂上分享成果;二是教师指定调研题目,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实习进行案例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项目实施。本次预研究采用了第一种方案:课前准备,选定项目任务;布置任务,按每组7~8人分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制订一份工作计划;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实施计划;成果展示,检查评估;师生共同讨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共六大环节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规范化。如“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或“制定一份社区家庭护理计划”等。
二、结果
1.期末综合测评比较,实验组理论与技能平均成绩及优秀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2.实验班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见表3。
三、讨论
1.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设计的项目,就是学生将来走向社区可能要完成的实际护理工作任务,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来实战的演练。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强调实用,因而学习的针对性强[4]。本次预研究,有94.33%的学生认为开展项目化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92.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从一开始的教师指定人选到后来的踊跃报名看出,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岗位的意愿。
2.项目教学法有效缩短理论和临床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通过包含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学习目标,给学生创造社区护理活动的模拟情境或者实际情境,真实而具体。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1、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与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得到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从表3调查结果看,有92.20%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91.49%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95.74%学生认为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88.65%学生赞成项目化教学方法。
4.当然任何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把“双刃剑”,有其有利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我院要想全面开展项目化教学还存在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要,课程考核难度较大,对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顾准.对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4-165.
[2]周丽荣.项目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5):1323-1324.
[3]邓芝伶.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护理研究,2009,23(11):2895-2896.
[4]谭严,周密,冉波,等.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2238-223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351]。
作者简介:储丽琴(1971-),女,硕士,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endprint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项目化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真实和模拟社区情境为教学地点,对2012级护理专业141名学生《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2011级护理班142人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结果期末综合测评方面,实验班理论与技能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技能考核方面,实验班优秀率(68.47%)高于对照班(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提高社区护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69-03
项目化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成若干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任务,学生就是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态度和技能[1]。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融“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8O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2]。随着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有关学生的社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3]。同样伴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如何培养适合医院和社区需求的实用型卫生职业人才成为值得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单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行业需要的具备职业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等)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本课题组教师改变传统单纯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对《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报省教育厅立项,并于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间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开始部分班级尝试应用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预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选取2011级、2012级高职护理班学生共283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当年全国高考统招学生,男性4人,女性279人,年龄19~22岁;2012级学生141人为实验组,2011级142人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部分理论教学和全部实践
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社区护理学》于第3学期开课,学生已完成一半以上《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护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开展项目教学。两组年龄、前两学期各门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项目设计。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社区护理的实际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并对每个项目深入剖析,设置子项目及具体的情境,列出每个子项目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与技能,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完成一个个子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通过教师设置的项目,在教师指定情境下,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然后选取代表在课堂上分享成果;二是教师指定调研题目,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实习进行案例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项目实施。本次预研究采用了第一种方案:课前准备,选定项目任务;布置任务,按每组7~8人分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制订一份工作计划;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实施计划;成果展示,检查评估;师生共同讨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共六大环节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规范化。如“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或“制定一份社区家庭护理计划”等。
二、结果
1.期末综合测评比较,实验组理论与技能平均成绩及优秀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2.实验班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见表3。
三、讨论
1.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设计的项目,就是学生将来走向社区可能要完成的实际护理工作任务,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来实战的演练。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强调实用,因而学习的针对性强[4]。本次预研究,有94.33%的学生认为开展项目化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92.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从一开始的教师指定人选到后来的踊跃报名看出,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岗位的意愿。
2.项目教学法有效缩短理论和临床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通过包含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学习目标,给学生创造社区护理活动的模拟情境或者实际情境,真实而具体。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1、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与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得到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从表3调查结果看,有92.20%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91.49%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95.74%学生认为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88.65%学生赞成项目化教学方法。
4.当然任何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把“双刃剑”,有其有利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我院要想全面开展项目化教学还存在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要,课程考核难度较大,对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顾准.对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4-165.
[2]周丽荣.项目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5):1323-1324.
[3]邓芝伶.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护理研究,2009,23(11):2895-2896.
[4]谭严,周密,冉波,等.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2238-223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351]。
作者简介:储丽琴(1971-),女,硕士,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endprint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项目化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真实和模拟社区情境为教学地点,对2012级护理专业141名学生《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2011级护理班142人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结果期末综合测评方面,实验班理论与技能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技能考核方面,实验班优秀率(68.47%)高于对照班(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提高社区护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69-03
项目化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成若干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任务,学生就是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态度和技能[1]。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融“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8O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2]。随着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有关学生的社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3]。同样伴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如何培养适合医院和社区需求的实用型卫生职业人才成为值得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单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行业需要的具备职业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等)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本课题组教师改变传统单纯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对《社区护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报省教育厅立项,并于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间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开始部分班级尝试应用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预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选取2011级、2012级高职护理班学生共283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当年全国高考统招学生,男性4人,女性279人,年龄19~22岁;2012级学生141人为实验组,2011级142人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部分理论教学和全部实践
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社区护理学》于第3学期开课,学生已完成一半以上《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护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开展项目教学。两组年龄、前两学期各门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项目设计。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社区护理的实际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并对每个项目深入剖析,设置子项目及具体的情境,列出每个子项目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与技能,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完成一个个子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通过教师设置的项目,在教师指定情境下,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然后选取代表在课堂上分享成果;二是教师指定调研题目,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实习进行案例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项目实施。本次预研究采用了第一种方案:课前准备,选定项目任务;布置任务,按每组7~8人分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制订一份工作计划;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实施计划;成果展示,检查评估;师生共同讨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共六大环节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规范化。如“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或“制定一份社区家庭护理计划”等。
二、结果
1.期末综合测评比较,实验组理论与技能平均成绩及优秀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2.实验班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见表3。
三、讨论
1.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社区护理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设计的项目,就是学生将来走向社区可能要完成的实际护理工作任务,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来实战的演练。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强调实用,因而学习的针对性强[4]。本次预研究,有94.33%的学生认为开展项目化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92.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从一开始的教师指定人选到后来的踊跃报名看出,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岗位的意愿。
2.项目教学法有效缩短理论和临床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通过包含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学习目标,给学生创造社区护理活动的模拟情境或者实际情境,真实而具体。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1、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与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得到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从表3调查结果看,有92.20%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91.49%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95.74%学生认为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88.65%学生赞成项目化教学方法。
4.当然任何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把“双刃剑”,有其有利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我院要想全面开展项目化教学还存在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要,课程考核难度较大,对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顾准.对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4-165.
[2]周丽荣.项目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5):1323-1324.
[3]邓芝伶.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护理研究,2009,23(11):2895-2896.
[4]谭严,周密,冉波,等.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2238-223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351]。
作者简介:储丽琴(1971-),女,硕士,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