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帆
摘 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阐述了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困境和原因,引入团队竞合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力图通过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民办高校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就业竞争力 团队竞合学习
一、就业竞争力与团队竞合学习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在就业市场上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包括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隐性能力主要指毕业生自身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显性能力主要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团队竞合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它从受教育者自身能力提高的角度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促使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新的调整,从单纯无竞争到对抗竞争再到一定程度的合作,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受教育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出现了个体竞争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心理期望值过高,专业和职业脱节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一)专业设置单一趋同
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设置有严格的要求,众多民办高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大多雷同,呈现出单一趋同的倾向,竞争压力必然有增无减。因此,如果从专业知识层面和公办高校的学生竞争,则民办高校是没有优势可言的。此外,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瓶颈。
(二)课程体系欠完善
民办高校办学的优势是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灵活。但由于办学经验和资金问题,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不完善的状况。如果民办高校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不开设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与专业,不针对性地培训和培养学生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就业能力,一味地按照一般高校的标准培养学生,就容易造成毕业生专业和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三)学生学习基础差
知识是构成能力素质的基本要素,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觉性不强。由于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更没有有意识、系统地拓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掌握的知识少,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低,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对于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总体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机制,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想要提高,还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实质性进展。
(五)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这直接导致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工作缺乏积淀,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在逐步探讨和摸索之中。就业专职人员、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就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不完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无法在学校相关机构的帮助下迅速提高。
三、加强团队竞合学习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团队竞合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优势是有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团队竞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运用团队竞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竞争和合作的辩证关系,实践人与人互助才能更好生存的道理,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团队竞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查找自己的不足。只有让学生参与团队讨论和竞争比较,才能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较恰当的认知,学生才能在应聘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择相应的应聘企业,以及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和薪酬待遇,做到人事相宜、人职相宜和人薪相宜。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优良的职业精神
团队竞合学习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三点:贡献(Impact)、亲密(Intimacy)和远景(Vision)。贡献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之一,学生要想在企业立足、发展,没有贡献精神万万不可。团队建设是现代企业的根本,只有发挥团队竞合学习的亲密意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增强诚信意识。合作与竞争的目的是实现远景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团队竞合学习修炼自身的就业精神,珍惜就业机会,不计眼前得失,将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完美融合。
(四)有利于民办高校打造就业品牌
团队竞合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民办高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和培训理论。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可以全力打造就业品牌,将团队竞合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成果紧密联系,并形成理论不断完善、推广,从而在自己高校的主要就业区域内树立起就业品牌,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彬.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直通车.科学出版社,2011-09-09.
[2]黄兆团.高校毕业生就业手册.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