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平
【摘要】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古代诗歌研究性学习中一种很好的策略,通过对同一题材、主题、作家的诗歌进行比较,对不同风格诗歌进行比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关键词】比较古代诗歌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3-01
有比较才能更深刻认识,比较探究赏析能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能更好培养学生探究诗歌深层内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水平。
一、同一题材的比较
由于个性特点不同,思考问题角度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诗人所抒写的内容往往也会有很大差别,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异同。如反映采玉工劳动艰辛、生活悲惨这一主题,韦应物的《采玉行》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这两首诗就有较大差别,韦应物《采玉行》一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诗作中展开客观地描写,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画进行批判。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一诗则充斥着奇妙的想象,虽然也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但整首诗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便是作者奇妙的联想,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两句更是想象诡谲,渲染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与韦应物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画来表达主题有着很大的差别,体现了诗人独特瑰丽的诗风。
二、同一主题的比较
古代诗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各朝各代的作品都可能会对同一主题反复吟唱,但由于诗人们所处的朝代不同,阅历不同,审美立意不同等,因此,即便是同一题材的诗作,也会有许多的不同。
下面比较分析两首诗歌,其一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是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歌都是爱国主题,诗人所表达的都是强烈的爱国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比较分析。首先提示学生思考一下这两首诗歌写作的不同背景,杜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而陆诗的写作背景是"金兵南侵"。由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不同,两位诗人的身世遭遇差别等原由,因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相同。在比较研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寻找"诗眼"来展开比较探究,两首诗歌的"诗眼"一个是"喜",一个是"悲",对比鲜明。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体验诗文所呈现的情境画面来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杜诗所呈现诗人"漫卷诗书"的场面体现了无比的欣喜之情,而《示儿》所呈现的图景则显得无限凄凉,奄奄一息的陆游在孤灯前病榻上,满面忧愁苦思,"家祭无忘告乃翁",叮咛他的儿女们在胜利之时不要忘记上坟告知。
三、同一作家的比較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作家的人生境遇的发展变化等,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比较探究赏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梳理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从而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下面比较研究一下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
首先,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不同风格,其前期作品大多是描绘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抒写真挚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后期由于惨淡的人生境遇,很多作品都是抒写哀伤之情,风格"沉郁感伤" [1]。前期创作特色,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纵情嬉游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欢快轻松。在与赵明诚喜结连理之后,两人情投意合,《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在甜蜜的婚姻生活中,词作也透露着清新怡人的气息。随着宋王朝向南奔逃,李清照一家也过起了漂泊的生活,而夫君赵明诚急病身亡,更使李清照的后半生孤单寂寞。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无限思念之情,字字句句透露着凄凉、孤单。其晚期作品《浣溪沙》、《南歌子》、《临江仙》等也都透露着孤独凄凉。
四、不同风格的比较
在古代诗歌比较探究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风格的诗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风格诗歌的深层感悟能力,下面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来作进一步分析。一般来说,现实主义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用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创作中运用真实的细节来表达思想感情。浪漫主义诗歌多是抒发个人感情,多用夸张手法,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来表情达意。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多是写现实情况,"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2],提示学生结合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来展开探讨研究,这些诗歌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他的诗歌感情奔放,联想丰富,想象奇谲。《蜀道难》雄浑奇特,慷慨激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展开奇特联想与想象,引用神仙故事极力渲染蜀道的凶险。再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诗句想象大胆奇特,热情奔放,无不充分展示着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特色,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洒脱的个性。
通过比较探究赏析,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更加深入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从而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所营造的美丽世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就职于江苏省宿豫中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