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备受关注,但体育教学并没有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体育已经列为中考考试项目,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它的实效性很难落到实处。本文带着这些矛盾展开分析怎样带领学生去关注体育、爱好体育和学习体育。
【关键词】关注体育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爱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增强,体育课教学已经备受关注。“健康第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加上已经把体育课纳入中考必考科目,其成绩计入中考成绩,更使得人们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训练愈发关注、愈发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发挥引导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所周知,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学生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此外,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了、被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上体育课就会轻松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位学生
体育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
2. 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
3. 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反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在我的鼓励和激励下,那些不想练的学生又恢复了信心,提高很快。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使班级成为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初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跟学生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探究程度的深浅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要积极提倡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一些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必须要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来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观看老师的示范中思考,在倾听老师的讲解中揣摩,通过不断思考、揣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不断提高体育训练的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立足于平时的不断强化、不断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并构筑起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今的人们,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惧怕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因此,在體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受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热情,注意构筑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问题探究,真正把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伟民,等.《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学科的定位与改革思考》.体育科研,2001年3月第22卷
[2]全面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徐本力.《开发儿童运动和自己潜能的新途径》.1997年2月.9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