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光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木桶理论”在我国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过程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受“木桶理论”启示,我国老年人在体育养生时要树立整体观,做到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在讲求科学养生的同时注重因人而异,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启示对我国老年人实现强体质、增精神、祛病疾和益寿延年的养生目标非常有益。
关键词体育健身老年人启示木桶理论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制成的水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也不是各木板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不是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被人们熟知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为思考和解决老年人如何通过体育科学养生,不断提高体育活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如将老年人的健康比作木桶中要盛的水,那么老年人的体质状况、身体机能状况、心理状况、饮食状况等就是围板,这些围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且紧密融合。其中任何一处出现危机或相互间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就会出现缝隙而减少水容量,从而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一、木桶理论与我国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的关联性思考
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发表的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4.8%。蓝皮书显示我国老龄化形式严峻,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给医疗、住房、社会管理等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让所有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健康、圆满的晚年生活成为了国人的共识。而提高我国老年体育人口比例,促使多数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学会养生,讲求养生之道。《素间•上古天真论》中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已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老年人能否保持健康长寿,关键懂得养生之道。木桶理论因其所具备的科学性、普遍性等特征而广泛应用于体育领域,成为指导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持。在老年体育养生方面,木桶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老年人依据木桶理论去科学地开展体育养生活动时,能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满足老年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而背离了木桶理论,老年人在体育养生过程中过于片面,对体育养生缺乏整体观、科学性、全面性,只凭个人喜好我行我素,从而出现虽然身体素质好伴随而生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心理出现压抑、沮丧甚至抑郁等健康短板的话,木桶中所盛的“健康之水”就会外溢,健康长寿的目标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二、木桶理论给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活动带来的启示
(一)体育养生要树立整体观
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人会出现机体整体性衰老,随着一系列整体性的退行性变化而出现身体构成成分出现明显变化、代谢能力下降、适应外界的能力下降等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在老年人身体整体性衰老的阶段,积极开展运动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躯体和心理健康,缓解情感问题,发展人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调适能力强,是保证老年人晚年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更是年轻老年人投身工作的精神保障[1]。而老年人在开展运动养生锻炼时树立整体观念非常重要。老年人体育养生整体观是指老年人在开展体育养生过程中要有整体思想,全面考虑,确保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出问题,使身体得到全面、系统的综合调养。我国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养生理论讲求“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精、气、神”协调发展等整体观念。老年人在开展体育养生时也要树立整体观,通过科学开展适度的体育运动达到调节阴阳、和调脏腑、疏通气血、畅达经络,并讲求意守、调息、动行的统一,使得老年人的整个机体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如果老年人在开展体育养生时顾此失彼,不能从整体出发开展体育活动,就容易出现短板而影响运动效果,使得养生效果大减。
(二)体育养生要形神合一、动静结合
老年人在体育养生时做到形神合一、动静结合,方能获得理想的养生效果,盛有老年人“健康之水”的各个围板才会坚固,才不至于出现断裂或短板,而一旦出现形神分离或动静失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就难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人是一个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的生死决定着神的存灭;神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然而神对形又具有十分关键的调节控制作用,只有将调神与养形密切结合起来,形神共养,形神俱健,才能防病抗老,健康长寿[2]。可见,老年人在开展体育养生时只有做到养形与调神相协调配合,做到形神合一,形神相宜才是掌握了养生的真谛。随着老年人机能的衰退,体质的下降,心理也开始出现一些明显的问题,容易出现孤独、冷落、焦虑、多疑等情感,甚至因感觉自己年老无用而出现自卑、沮丧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参加健身活动能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老年人角色转换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益于情绪健康,增强自信心,更新价值观念。而且可以加深和促进老年同志的交往和友谊,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家庭和睦[3]。所以,老年人在开展运动养生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团体活动项目,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流,分享养生经验,主动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除形神兼修外,老年人在体育养生时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也很重要。《类经附翼•医易》中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也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作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况已不允许再开展强度很大的运动,过劳就会伤身,而只静不动则气滞,气血不调,经络不通,疾病将至。所以老年人在开展体育养生过程中,只有做到形与神、动与静巧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才有益于强身健体、健康长寿。
(三)体育养生要注重科学,并因人而异
木桶理论是指导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武器。根据木桶理论原理可以发现盛老年人“健康之水”的围板及其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紧密关系非常重要。而连接这一紧密关系的“物质”就是因人而异,科学养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创作《跑步全书》而在美国掀起“跑步旋风”的52岁美国著名体育科普作家詹姆斯•富勒•菲克斯却在跑步途中死去,他的死震惊了许多美国人,他的死因不是跑步而是心脏病。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养生因人而异,科学、适度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木桶理论在指导老年人体育养生方面具有重大价值。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人应具有独特的体育锻炼方法,再加上老年人对活动量和强度的敏感性,如果不懂得运用体质健康的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锻炼后的监督和评价,就会导致盲目锻炼,锻炼效果可想而知[4]。因此,老年人在开展运动养生锻炼时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了解,坚持经常开展健康体检,不要盲目追随别人,最好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以实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切勿突然增加运动量,忌大强度、长时间运动,避免身体接触及激烈的比赛,不宜进行快速改变体位和用力憋气动作。动作宜平稳缓和,配合呼吸,运动中适当休息[5]。我国晋代养生家葛洪认为“养生以不伤为本”,不伤的前提就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按照体育运动规律、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等科学的开展养生实践。特别是身体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内脏功能疾病的老年人,更要在运动时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些较为剧烈的运动项目不能做的就坚决不要去尝试,以免使木桶中所盛的“健康之水”因某一围板的突然断裂而快速流失,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四)体育养生贵在“恒”
从木桶理论想开去,盛着老年人“健康之水”的木桶不仅不能有短板出现,各个围板更应该结实、牢固、坚韧,而这些围板就相当于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体质、心理状况等,减缓老年人体质及身体机能下降速度不仅要求老年人通晓体育养生的方法,更要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灵枢•天年》有“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退,魄离,故言善误,……”的记载。可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精气逐渐虚衰,多瘀多滞导致气血不畅,容易出现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开展体育养生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只有坚持“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在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前提下,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就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祛病益寿的作用。如老年人能经常开展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门球等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提高纤溶蛋白活性,降低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长期开展适宜的、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降压舒心操、节奏缓慢的有氧健身操、抗阻运动等,也可起到可扩张运动肌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及数量,降低心血管应激反应等运动养生效果,有利于稳定血压水平,避免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因此,老年人在努力做到“规律作息、平衡膳食、心理平衡”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体育养生才能起到祛病益寿的效果。
三、小结
木桶理论原理与我国老年人体育养生有紧密的关联性,可为我国老年人体育养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对老年人体育养生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受木桶理论的启示,我国老年人在体育养生中要做到树立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动静结合;注重科学且因人而异;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如果我国老年人能够充分认识到木桶理论对体育养生的启示作用,以木桶理论为指导开展科学养生实践活动,必然能加快我国早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胥爱红,王健.老龄化进程中发展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社会学窥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
[2] 马其南.祖国医学老年健身养生理论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
[3] 黎文普.健康老龄化与老年体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
[4] 张怀波.老年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5] 刘兆杰.中国体育养生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