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现状的研究

2014-07-19 01:09王卓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项群竞技运动员

王卓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2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是《运动训练学》学科摆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两大重点难题。根据多维度、多视角透视竞技能力问题和在运动训练中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的研究成果,提出未来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方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广泛深入的学科交叉、从运动员的微观训练着手、强调理论的回归及应用、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以及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通过研究,对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现状

一、前言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的创立、发展和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它是体育工作者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的行动指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运动训练学理论。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日新月异,运动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国内外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发展趋势,运动训练学理论正是在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信息科学、人体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飞跃进步,更为运动训练学理论提供了丰沃的营养和宽厚的基础。通过研究,使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

二、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

运动训练学广泛吸取了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身的理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核心,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和竞技能力结构的模型理论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制胜因素及制胜规律也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运动负荷或训练负荷是实现竞技状态转移和获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没有训练负荷也就没有训练效应,竞技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有关负荷的理论也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①。

三、运动训练学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

以哈雷教授的《训练学》一书为指标,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和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对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探索是目前《运动训练学》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两个发展方向。可见,《运动训练学》学科在国际上目前正处在高度整合与分化的重要阶段,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是《运动训练学》学科在国际上的两个重点难题,宏观课题和微观课题是该学科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该学科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国竞技运动的训练实践。

《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知识体系和《运动训练学》学科分解形成的若干课程是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两个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结出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而且还富有成效地应用于某些专项运动的实践。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专项运动训练的具体工作更有意义。从我国近年来大量出版的由不同作者撰写的各类《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控制理论》、《身体训练学》等著作中,不难看出该类研究的成果。

四、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

(一)多维度、多视角透视竞技能力问题

田麦久用“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来表示,运用系统论的“结构-功能”学说在竞技能力各子能力之关系。两个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像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对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适用。所以说,这两个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称它们为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二)更加注重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

刘建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指出体现人文精神是对运动员的一种终极关怀而非其它:这种关怀既注意了社会需要又尊重了运动员的个人需要;既考虑了“运动集体”(含运动员、教练员及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科研后勤人员等)的现实需要,又充分考虑了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继续发展的历史需要。意即人文关怀乃为求“善”。现代运动训练是人文关怀的完美再生体。

(三)项群理论继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方法论意义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更为准确的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做了的表述,也对部分项群名称做了调整。在同一篇论文中,田麦久还解释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

郑晓鸿通过对各个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参赛次数及运动成绩变化、年度训练内容安排及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揭示出高水平不同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的相关特征,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

五、运动训练学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广泛深入的学科交叉

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吸收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科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运用于运动技术创新、运动负荷分级等方面。如:王永盛“计算机处理技术对训练计划的管理”、“计算机和IPT对训练计划的制定管理”、“体育竞技动作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二)从运动员的微观训练着手,强调理论的回归及应用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者认为,以往的运动训练学研究过于注重在宏观和共性面上的研究。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训练实践中的问题。因此,现在的一些学者致力于运动训练学的微观层次研究,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各运动项目及其小项的训练特点、训练方法、选材特点等问题。

(三)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

社会学因素对竞技体育的组织与发展的具有强大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通过运动训练体制、运动员培养系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上、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影响等来表现。以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因此,它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四)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可见,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它们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注释:

①张庆如.对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12(3).

参考文献:

[1] 魏富民.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学科课程发展研究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新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3] 刘建和等.2003年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 郑晓鸿.高水平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3(2):62-66.

[5] 郑晓鸿.高水平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3(3):4-9.

[6] 张自刚.振动力量训练综合效果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602-606.

[7] 吕季东等.专项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731-735.

[8] 许琦,李昌军.俄罗斯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热点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 孙波等.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5(7).

[10] 茅鹏.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

猜你喜欢
项群竞技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