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教育价值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践行数学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但是,动辄就采用题海战术、满堂灌加补课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也将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我们能在数学课堂上适当添加上富有“趣味”的调味剂,相信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一课时,我在课前设置“读儿歌”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这样能使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学习兴趣,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趣、富有意义的。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从而激活其思维,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我们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使之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我在上课伊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准备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和图书编一个号码。学校知道大家正在学习数字编码,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的同学。大家能完成吗?”话音刚落,大家便异口同声地说:“能。”学号、图书角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求助性的问题为纽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教材充满了真实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
三、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及“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声。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明白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时,要多采用正面、积极、恰当的语言,肯定并赞美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不要总是以批评的眼光和责备的口气对待学生,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时,也不要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他们、爱护他们。比如教师说“好”“对”“不要着急”“有进步”“你真了不起”等话,一句贴切的赞美语言不仅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还可以使学生保持一天或几天的良好情绪,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探索世界。教师应当毫不吝啬地使用赞美的语言,因为学生都渴望着被关注、理解、认可,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树立起信心,为他们搭建起走向成功的桥梁。
四、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唯有相信学生具备潜能,他才有机会展露才华。即使是普通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重要的是“教育得法”。比如:在数学课上,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追求问题解法的多样化,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样,他们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的体验,便使他增强了自信心,勤奋上进,从而为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特别是对于数学课的学习,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一股巨大的学习力量。
如今,我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践行新课标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教师的角色已不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成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开发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做好教学设计,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的口吻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如此,讲授者也会感到轻松,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