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群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基础,从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行动等角度分析,提出科学、系统、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一、案例回顾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学生见义勇为,救起两名落水男孩后溺水身亡。
案例二:2008年11月14日上午六点,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死亡。
案例三:2009年10月20日,女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不愿当骗人工具坠楼。
二、案例分析
三起事件,时间、内容、结果等都不相同,无论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还是因宿舍起火跳楼身亡,还是因想找份好工作而误入歧途,共同点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
案例一:据了解,这些参与救援的学生大多不习水性,最严重的是他们采用了手拉着手这种一线牵的方式救人,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自身难保。
案例二:经过消防部门核查,火灾原因为住宿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从而引燃周围可燃物体。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之中学校与学生是否都应该反思其方法是否得当?
案例三:传销组织者的针对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即将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将是就业的压力;另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一类就是无业游民,他们想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赚到钱。传销根据这三类人群的想法,以更多的诱惑引诱他们,对他们进行洗脑,以发展下线,层层扩大。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大学生不断地陷入此陷阱?这不仅仅要打击传销势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否健全。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安全意识的培养关键从对安全意识深入开始。同时,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取向等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1.深入方式
让大学生在大脑中反复出现并能够稳定记忆安全的信息,可营造稳定的周围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要素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复习三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建立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也会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安全防疫设备和消防设施投资和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安全方面的活动,如消防讲座和法律报告会。还可以通过消防专业教学,让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法律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实际演练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三是通过刺激方式,在校园网创办安全知识专栏,采用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意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和警觉。
2.激励方式
一是鼓励。从大学生走进校园时,不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鼓励,要适当地肯定和表扬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并建立各自的人生目标,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三是奖惩。从校园安全培训后期看,如学生经过安全知识相关培训后,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理论知识也有所增长,并在实际安全事故防范中产生了明显效果,这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奖罚。
3.规范方式
规范方式包括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行为方式规范。首先,完善并制定学校相关安全规范制度。其次,规范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时间,学校抓住学生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意识变成习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同时,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社会、家庭、媒体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健康、有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向东.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2]吴育桂.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