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全才
摘 要:在一定意义上,好的教师不是教概念,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进行意义建构。好的教学也并非是只把概念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理解”是指学生把已有的前概念和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使学生真正消化,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发现并得出结论。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概念时,才能真正接受科学的概念。
关键词:前概念;认识;影响;策略
人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从出生的那天起便感受着各种物理现象的刺激。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便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因此,在学习物理之前,对许多物理现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前概念。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先前的经验有关。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有十多年的不同生活经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的前概念各不相同,范围相当广泛。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起源于他们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在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还是那样,完全是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构建。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平时并不表现出来。而在学习有关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相关的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二、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许多与物理概念不一致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东西,长期的生活经验又强化了这些概念,使其根深蒂固、难以纠正,当学习相关概念时,它极大地抗拒新概念的同化吸收,学生在学过新概念和规律后,虽然能记住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会不自觉地用头脑中的原有概念和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导致错误的结果。
三、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前概念可分成两类,一类可以同化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从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不同,这类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观点。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化。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学生先前的经验、知识及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状况及思维习惯,特别要了解学生有哪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前概念,采取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为此,教师在开始讲有关的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某一新概念之前存在的前概念的情况。
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
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反思,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通过同化和顺化,最终主动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由于前概念的根深蒂固,教师不能期望通过粉笔和说教的简单方式就可使学生把前概念转换成科学概念,也不要抱有经过一两次纠正就可以使前概念销声匿迹的幻想。前概念向物理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因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