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素养大赛的评课体会

2014-07-18 00:17刘凌云
新课程·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案分子新课改

刘凌云

2013年10月份昌吉州举行生物学科教学能手大赛活动,我有幸被聘请为评委。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几点切身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新课改已初见成效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型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共听了十一位选手的课,每节课都能不同程度的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不再沉溺于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模式中。都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模式上大多数教师采用学案教学。学案编写较为合理。其中有些学案编写细致,分为预习案、课堂导学案、课后巩固案。应用起来得心应手。一节课下来真正让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还在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课堂评价机制还需完善

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组长汇报等多种形式,因此,课堂评价要及时跟上。在这次这次活动中,大多数老师们注意到了课堂评价,多采用小组竞赛,掌声激励等方式。但我感觉到整体上课堂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手段过于单一,这样对学生在课堂上长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有影响。所以,我们还应采取更多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对这两节课上法的建议

这次比赛课题是必修二第一节DNA分子的结构和第二节DNA分子的复制。第一节的重点是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有些选手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构建模型上,最后由教师自己匆匆忙忙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学生制作模型过程变成了为制作模型而制作模型,虽然在构建过程中学生的动手的能力目标实现的很好,但DNA分子的结构及特点这一重点就没有突破。通过听课我借鉴各位选手的优点,觉得本节课这样处理会更好,现提供给大家共享。带着问题阅读科学史,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信息的能力。借助科学史提供的知识,采取小组合作,动手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然后小组汇报制作过程及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互相纠错。通过小组间比较他们制作的DNA结构的相同点,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然后再通过小组间比较自己制作的DNA分子的不同点(汇报前三个碱基对的种类,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性。最后采取角色扮演法,演绎DNA分子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DNA分子的构建过程和特点,特别是两条链反向平行的难题迎刃而解了。这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在模型制作中对DNA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二節的重点是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有些选手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直接通过看书一带而过,而对DNA分子复制过程大讲特讲,它虽是重点但并非难点。这样看似达到了教学目标,实际学生的能力目标并没有体现。另一些选手注重了复制方式的探究,但用时过长,对DNA分子复制过程却很匆忙。我认为复制方式的探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假说演绎法,只探究半保留复制,把全保留复制放在课下去探究。这样可节约时间来研究复制过程,又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复制的过程可通过几个小资料让学生总结复制的条件时间特点,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背书,可以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对实验考查的思考

通过实验考查可以看出教师平时上实验课时,很少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实验操作不很熟练,有些细节注意不到。建议对于课本上涉及的实验尽可能让学生都做,教师也要动手操作,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做。

这次活动各校都有教师参赛,很多教师观摩,他们会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学校,同时听课教师互相沟通,实现了校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使全州生物教师业务水平得以提升,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更加深入,使新课堂的实施手段更有实效性。盼望下次活动的到来,它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方法和思考,也将更快地推进新课改,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学案分子新课改
分子的扩散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乡愁导学案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比例尺(一)”导学案
臭氧分子如是说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