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德
初中数学知识中,应用题的教学是个重点,但同时也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要尽快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除了教师上课时要分析透彻外,还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理解能力。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黄金分割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它为美化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黄金比,同学们还记得黄金比吗?它是怎么求得的?引导学生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
例1.养鸭专业户李先生准备在一面临水的湖边滩地用100米长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鸭场,如图所示,这个鸭场的面积是1250平方米。
试求:(1)这个鸭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
(2)用这100米长的竹篱笆可否围出1500平方米的滩地鸭
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熟悉的问题,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一题多变,从多变中寻求不变
例2.新华都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查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每天应进多少台冰箱?
引导学生分清各种量并寻找本题的主要等量关系: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每天的销售利润,从而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检验、答。学生是不难解决的。
本题表面上是一个销售问题,但从数量关系看它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速度×时间=路程,长×宽=矩形的面积,等等实质一样,都是两个量的乘积等于第三个量,用式子表示为:A×B=C,如果将A、B、C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就可突破该例销售问题的界限,依照它给定的数量关系编出各种应用题。
如,某果园有一百棵桃树,一棵桃树平均结1000个桃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桃树以提高产量。试验发现,每多种一棵桃树,每棵桃树的产量就会减少2个。如果要使产量增加15%,那么应多种多少棵桃树?提示学生并不是单位面积种的桃树越多产量也越多,当然也不能种的太少,需要科学种植,多种些,产量能超过100000个吗?
因为改编后的应用题等量关系未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在弄懂例题前提条件下,能轻松解决。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探讨,根据例题及改编的应用题,自编出其他类型的应用题。
让学生互相解编出应用题,并不断修改、完善,然后把他们的应用题汇编成册。这样既让他们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此不疲。
学生通过改编应用题,加上彼此的讨论、探讨,可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许多表象千差万别的应用题,从数学角度去看,它们的本质——等量关系是一致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这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紧接着再利用一个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例3.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赢利,减少库存,商场调查后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就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赢利1200元,则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让学生通过解这道题,能更加熟练地解决这类应用题,同时明白:衬衫的销售利润不仅仅可以用“销价-进价”来表示,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示,如用“原利润-上涨的价格”来表示,这样反而显得更简便。
再布置一道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某食品零售店为面包房代销一种面包,未售出的面包可退回
面包房。从已统计的销售情况发现,当这种面包的单价定为7角时,每天卖出160个,在此基础上,这种面包的单价每提高1角钱,该零售店每天就少卖20个,考虑了所有因素后,该零售店每个面包的成本是5角。
设这种面包的单价为x角,零售店每天销售这种面包所获得的利润为y角,(1)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每个面包的利润与卖出的面包个数。(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求此食品零售店每天获得利潤为500角时,定价是多少?
三、一题多解,从多解中探究规律
对于例题2,能否直接设冰箱的定价为x元,或设每天应进y台冰箱呢?通过大家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对应用题寻求不同解法的过程,就是理清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一道应用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设出不同的x,列出不同的方程,有助于学生分清题中的量,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的,能促使他们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这两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出应用题。为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应在仔细分析其数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设、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类”的界限,进行了整体教学的尝试,探索各类应用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变中寻求不变,加深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