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有效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创造;课堂品质;感悟
一、铺垫探究基石,打造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课堂开端在于激发师生兴趣和情感,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同时,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课堂常用的激趣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如:
在教学《祖国有多大》一课时,我设计了“找找我们的邻居”的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分组,每一小组准备了地球仪。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大家认真观察地球仪,找一找祖国的邻居有哪些国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开始在地球仪上认真地找了起来。最后,学生归纳出结论:祖国面积很大,陆地邻居众多,是世界上邻居最多的国家。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转换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行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为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过程
1.源于生活认知,高于生活体验
品德教学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内化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来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主线。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新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认知。如《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说说科技对你生活的影响。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例子进行小组交流,说说科技带来的好处及弊端,有学生就说到:电视能拓展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但沉迷于电视又坏眼睛又不利于學习。教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交流结果后马上展开更深一层次的话题——漫话核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核能的一般性作用:核电站、核武器。这时,教师补充出示日本地震、核泄漏、核辐射这一事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科技是把双刃剑呀!紧接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核能,只要合理正确利用核能,它会在人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由远至近的层次教学,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并与课本的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联系。
2.引用实时故事,引导知情明理
品德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改革向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活用教材方面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造符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利用身边刚刚发生的实时新闻获取故事,更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如针对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我就在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组织了讨论。首先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在讨论初期现场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应该扶,以为老人的性命安危比什么都重要,人都是会老的,等你老了摔倒在地,也希望别人来搀扶你一把。也有部分学生说:不扶,担心做了好事反被诬陷。也有保持中立观点:看到会打120,让专业人士来施救。听完同学们的议论,我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播放了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广东佛山被碾女童悦悦的悲惨遭遇,大家纷纷指责路人的冷漠。接着,我问: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不管不问,你是不是也成为这些冷漠的路人中的一员呢?大家沉默了,而后我说:现在大家觉得应该扶的举手。刷刷的大家纷纷举起了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正确地搀扶老人,同时肯定了大家打120和通知成年人来处理的做法。
这节课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让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引导学生知情明理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二小)
·编辑 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