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之起源综述

2014-07-18 18:48饶曦
艺术百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乐器

饶曦

摘要:筝最早出现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关于筝起源于何的说法,莫衷一是。笔者以筝源为核心所展开的诸家异说的讨论作为重点,对于筝之起源的各派之说做了梳理。

关键词:音乐艺术;乐器;筝;秦筝;筑;瑟艺术起源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筝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与秦地。有关筝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李斯《谏逐客书》(前237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因最早出现筝字的文献为秦地,故而出现了“秦筝”一词。尔后,秦筝说也自此开始,不绝于史,一直传承至今。尽管这一历史载说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筝所产生的时间以及地点,但筝产生年代的最下限为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则是毫无疑异的。然而,除了“秦筝说”之外,当代文字学、音乐学界的一些学者也对筝源做出了各种推测。迄今,除“秦筝说”,主要还有:筝源于筑、筝源于瑟、筝源于琴及筝筑同源等四种。

一、筝源于秦此说主要为陕西筝派的学者所占有。最早见于周延甲先生的《谈“秦筝归秦”》一文。周延甲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正规音乐院校的第一批古筝专业学生,是“秦筝归秦”的领头人和第一代实践者。周氏在文中对秦筝归秦的解释,应是关于秦筝说的最早史料:“秦筝归秦”第一个“秦”字,与筝连起来是乐器的专用名词,说明筝的发祥地、筝弹奏的秦声秦韵,秦筝“发西气”,秦筝“奏西音”,都是这个意思;“归”,是针对秦始皇“退弹筝”而言的,筝在秦地,两千多年前“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要“归”到人民中来;“秦筝归秦”的第二个“秦”字,是指陕西这个秦人聚居的地方。周氏此说,纯由文字表面上的字义而来。所谓“秦筝归秦”一说也是他所最先提出的,并没有经过实证。周氏之所以提出秦筝归秦也是根据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来认定筝与秦字有关。稍后所见者,有魏军先生在《秦筝源流新证》一文中明确地提出筝确为秦人乐器,其文曰:“弹筝……真秦之声也”,说明筝确为秦人乐器,后人称之为“秦筝”。“真秦之声”之“真秦”指的什么呢?秦之发祥地为犬丘(今天水)。真正的秦之音乐就起源与此。秦人离犬丘迁居关中乃春秋之初。保留的不容舍弃的秦之传统中有筝,可见筝的历史与秦地有关。以上两家的关于筝始于秦的说法,皆是因《谏逐客书》中的真秦之声而来,并没有在秦地发现筝的考古实物。因此这仅仅还只是针对文献所得出的悬揣之说,并没有任何实器之证,故不足以为据,无法用其当定论。实际上,在1979年江西贵溪仙水县崖墓所出土的筝,也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筝,它所测年代要比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筝字早上200年,而且所出土的筝的地点与文献中所描述的地点也不在同一地区。这不禁就让人产生疑惑,筝是否起源于秦。除此之外,焦文彬先生的专著《秦筝史话》中谈到:“筝是秦人的伟大创造,有口皆碑,有史可证,也有案可查。” 其中他通过对诗词文献中涵盖秦筝的词句来论证秦筝为古筝的专有名词,秦筝乃秦人所创制。对此,也有学者针对秦筝说提出了不同观点,项阳先生撰写的《考古发现与秦筝说》一文中讲道:秦筝是一种流派,一种风格,是流而不是源。项氏通过针对前人只关注文献而忽略考古资料去探寻筝源问题给予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对魏军先生评述《诗经》所记载的数十种乐器中,无筝这种乐器现象时。他把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在分析诗经所涵盖的地域。显而易见地得出诗经所涵盖的范围内确实无筝,而其实则见筝已流行于越地,绍兴和贵溪崖墓中的筝都可为证,魏军先生推测“或者是孔子时秦筝尚未产生,故无可录”。此外笔者还认为,或许此时筝在宫廷存在,民间则不然,因为《诗·秦风》采自民间,是为统治者观民情的资料。这也正符合之后的退弹筝而取昭虞的思想。随后,盛秧《浙派古筝渊源谈》就考古出土的资料提出了浙地筝的源头不是秦筝,百越之地早已有筝的推断。该文中,盛氏就项阳的说法也认为贵溪仙水岩墓群所出土的乐器为筝。他对魏军先生在《秦筝源流》中认为筝是由秦地开始诞生,并逐渐进入中原进行了驳斥,提出了对于浙江筝的新颖之说:浙地的筝不可能是“真秦之声”……浙地筝的源头不是秦筝,百越之地早已有筝,浙地的筝源远流长。项文与盛文相继发表后,张思媛根据项氏与盛氏所分析的出土文物为依据也就秦筝说提出质疑。这三位学者都是通过考古资料来质疑秦筝说的,那么也只能证明就现在所知,最早的筝应当源于公元前2595±75年南方的古越民族。这也预示着我们在以后探讨筝的早期形态以及起源问题时,不能在忽略这个重要的史实。

二、筝源于筑关于此说最早以黄林先生《筝的直系亲属》所释,黄氏首先从文献着手再以汉字造字规律来分析筝源之起,最后明确地认为筝真正的直系亲属是筑而非瑟,其文曰:据《说文》、《音乐旨归》等籍记载,筑就是用竹做的,并用竹尺击奏。由此看来,筑与筝同用“竹”字头,就完全符合汉字造字规律了。那么现在的筝如此象瑟,它与瑟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有的。筝起源于筑,而后来的发展却深受瑟的影响。就此说法,金建民先生也于1983年在读邱大成先生的文章《也谈筝的起源》后就邱文所提出的筝源于琴予以否定的态度,与此同时他还支持黄氏的汉字造字规律,也认为筝源于筑。文中说到:打击乐器产生于弹拨乐器之前;筑的产生年代应该早于筝。从汉字造字的规律来看,瑟属琴,故从珡为瑟;筑一竹尺击之,故以“竹”为头;而筝由筑演变而来,并且施弦高,故从“竹”为“筝”也。首先,并不是所有打击乐器都产生于弹拨乐器之前,而且也不是所有打击乐器产生后在产生弹拨乐器的。况且关于筝、筑最早的文字记载都在战国末期,要说筝源于筑,此论据实在有所牵强。然则,笔者发现轧筝这一乐器的演奏方式与筑更为相似。在7世纪的唐代初期,我国民间就出现了轧筝,或许轧筝才源于筑,而非筝源于筑。其次,如果单单从文字造字的角度来看,筝之起源,未免会显得断章取义。虽然貌似深奥,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乐器器名的字形与乐器本身的来源有着必然的联系。更何况从商周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统治地位。就弹拨乐器而察之,其来源大都与字形毫不相干。如我们从“琵琶”、“阮”两件乐器的字形来看,根本看不出它们的起源。然而,琵琶与阮两件乐器都是形声字,琵琶二字就是以其汉字发音所命名的,其发“pipa”,即噼里啪啦的声音。指发出悦耳的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而阮字,从阜、元声。由此可见,弹拨乐器器名与乐器来源无关。而实际上这些论证也皆说明了,乐器的器名之起,往往是与乐器声音相关。魏军先生在《秦筝源流新证》中也就筝字的源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窥探,他认为:筝从“争”,从“竹”。竹字作其头,是指筝本身制作材料而言的当属无疑。关于筝从竹、从争,推论其最初的制作材料为竹的说法占很大的比例。而现今出土的三件筝不管是在年代上要比文献记载的早,在所用材料上也与文献中所记载的“五弦筑身”不同,它们都是用木制成的。黄金魏氏的筝考,未能关注到出土的江西贵溪筝与江苏吴县筝。

三、筝源于瑟筝源于瑟起初是由“分瑟为筝”的传说而来的,但大部分学者都给予否定的态度。但也有个别论文对此说并未全盘否认,就如周纪来《中国筝形制通考》说到:“黄帝破瑟,分瑟为筝”也非不可能。……“秦王命女分瑟为筝”在当时的制度下,又有何不可呢?……但如有可能,这不妨是分瑟为筝的契机。由此,“改瑟为筝”倒是可以走进历史舞台的进程了。又如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也认为:其实,筝与瑟,皆是以柱码节弦的zither型乐器。所谓“筝”,不过是“施弦高急,筝筝然”的瑟而已。筝之为器,除了弦数较瑟为少外,与瑟并无本质的差异。不管是改瑟为筝亦或者是分瑟为筝,都是因各种传说中的破瑟而来。并且在摘录这些传说的原文时,也仅仅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把原文完整的截取。从而造成对原文的断章取义。就如《史记》中孝武帝本纪第十二中的“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之后的引文却未摘录,导致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是破瑟为筝,殊不知大错特错。原文是指剖瑟为两半成为二十五弦,并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和箜篌瑟而非制作筝。并且原文的首句“其年,既滅南越”也可说明滅南越在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而最早出现筝字的文献可追至公元前237年。以上所述关于筝的渊源诸家之说,可见当代学界在筝源研究问题上的纷繁复杂。而造成这一复杂局面的关键在于,说者皆是侧重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或者就对筝字的文字学角度的分析。单从史籍文献的记载来看,筝的产生最晚应于公元前237年,而且是一种流行于秦地的音乐表演形式。又常被人称为“秦筝”,而“秦筝”也正如项阳先生所说是流而不是源。另外,再从考古资料的发现来看,筝的产生最晚应于公元前2595±75年的古越民族。筝、筑、瑟的关系,既不会是简单的分瑟为筝说,也不可能是筝源于筑,而最有可能的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筝的雏形是由管状或半管状的zither系统“竹筒琴”演变而来。(责任编辑:帅慧芳)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乐器
乐器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美学与音乐美学的意义和影响
乐器也疯狂
自制小乐器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