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运用视知觉的理论,来研究景观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近一步证明如何在顺应城市交通模式从“马车规划”到“车行动态”变化的客观需求情形下,构建满足主体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
关键词:设计艺术;环境设计;车行动态;街道景观;视知觉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城市街道景观在“车行动态”的概念中会发生视觉变化的。在具有几百年和几千年历史的城市中是以马车为“动态”概念的建城。“马车规划”的街道景观是静态的,讲究均衡、韵律等古典概念,且街道狭窄,人的视觉及直接触范围往往只是建筑与景观的底部或底层,关注的是局部与细部,因此街道景观面层形象丰富。“车行动态”下,车内人对建筑与景观的把握更重在整体的三维体积以及建筑物的大关系上。这样细部就会被视觉简化,而对于那些符号化的形象会留下记忆。“车行动态”在改变我们的视知觉,“车行动态”也在改变我们对城市景观的看法。我们认为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在接纳汽车的同时也是在接纳一种新的文化,是在以”变“与”通“的形而上的道理自觉地改造我们的城市街道景观。我们也相信对“车行动态”的研究会使我们的城市文明具有新的面貌。本文运用视知觉理论对街道景观进行分析,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行车者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动态感知视觉是人认识外界、判断外物的物理特征的基础。人所获得外界信息的90%以上来自视觉感受。视知觉理论证明:人的感官适应于感受和处理运动速度在14-42m/s以下的对象。如果运动速度加快,观察的细节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不同车速对乘客辨认距离有很大影响,当车辆以60km/h速度行驶时可看清前方370m处的标志,而车速增加到80km/h,则辨认距离为500m。就一个标志来说,当车速加快后,如果以相同距离识别,标志则需要加大尺度;对交通环境而言,当车速加快时景观元素的尺度也应加大。由此产生了概括的、连续的、大尺度的城市景观的特点,这一点是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人通过视觉感知的物体的完整形象是经过视知觉进行积极组织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人对景观的感知也离不开这种视知觉的引导,运动中视知觉的整体组织与有选择的分辨识别,产生了不同于静观的感知特点。我们认为在城市街道景观要注重整体性,在“车行动态”中的人的视觉习惯是抓住重点目标,形成整体印象,人对形的感觉有简化及完整化的倾向,因此空间中的内容既不能琐碎拥挤,又不能过于单调。视野中的目标过多,形状过于琐碎,色彩过于零乱,或者视野中空无一物,都会造成人的视觉疲劳。“车行动态”需要顺畅性,行车时人的视野既不能受到过多阻挡,也不能一览无余。过于曲折的空间形态或者过于拥挤的空间尺度都会阻碍视线到达目标点,这一方面会使人丧失方向感,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产生郁闷急躁的情绪。而笔直的大街则又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失去探索的兴趣。可识别性是“车行动态”对于景观的重要条件。运动中的人会对已存在的景观空间的印象进行总结,对即将产生的进行判断和推测。景观空间的各个要素要具有调节视觉感知的作用,这些要素成为空间的标识,满足人在动态中的认知要求。动态认知由于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要素来实现,例如,醒目的文字图案标识、鲜明对比的色彩、新颖奇恃的造型、高耸的垂直物等。
二、“车行动态”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城市动态街道景观是指适应于车行运动状态观看要求下的城市街道景观。我们通常会把环境看作合奏,因为我们总是体验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任何一部分,由于经历时间,人的视觉感知的连续性使得街景各实体要素之间相互牵动,产生了前后相连的文脉关系(上下文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序、视觉上连贯、和谐的空间序列。动态街道景观作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其构成主要包括:空间、时间、线条、形态、尺度、色彩这六个要素。在“车行动态”下,由于运动的因素,景观经由动态感知而成为连续的、概括的印象流,因此这些要素体现出来的特性恰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是对建筑物、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与山水、绿地、天空、水等自然景观特性的综合反映。在车行运动状态下,人对空间的体验是动态性的,空间不再是静态的视野,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既是功能的演进又是心理变化的过程,呈现出动态的特点。在运动中去感受景观序列比单个的景观更富情趣,在这样的空间序列中,每一个新的环节为下一个空间做准备,不断地带来新奇感却又保持和谐,由于不能一眼就抓住空间的全局,观者只能通过不断移动,从一个环节吸引到下一个环节,才能将先后的视觉体验综合成一个整体印象。这种空间体验关系到空间内各个实体的动态组合与排列,我们要认识到,空间与人的交流也关系到空间的基本结构而不只是视觉外观的问题。空间特征会随着限定物的尺度与比例而改变,同时在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空间的整体感觉。“车行动态”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运动与时间的动态活动,穿过空间的动感体验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以一种动态的、显现的、随着时间而展现的形式被阅读。景观体验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也要占据时间,时间以运动的开始为起点,以运动的结束为终点,这三者在景观里密不可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人对景观的体验与感受才得以实现。时间对于街道景观的意义在于:正是由于经历了时间,行车的人(观者)才能够获得某种连续的感受。时间使沿路景观的前后部分相联系,使每个要素之间都发生了关系,从而没有任何一个要素可以单独考虑,街景成为一连串感受的连续流。街景在一定范围内是线性空间。它表达了一种方向性,具有运动、延伸、增长的意味。在城市中表现和支持的最基本功能是联系和交通,就像建筑中的走廊一样,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与直线形街道相比,曲线(折线)街道呈现出一种流动感,易于产生变化的景观来增加街道空间的趣味性,能够缓解行车者的疲劳感与厌倦感。中国传统小镇是这种街道空间的典型代表。
形态在街道景观的构成中就是空间中的实体轮廓,是从空间中刻划出来的体积或团块,比如建筑组合的轮廓线,由街道立面的起伏形成的侧轮廓线,多个景观实体组成的天际线,等等。对建筑与天空的关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地面关系的处理都影响着形态的变化,促使观察者产生不同的形态感受。现实生活中,在“车行动态”下,城市街道中要想创造良好的尺度感还需介入运动速率。对于机动车来说,不同性质的街道对应着不同的速率,比如快速路80km/h,主次干道30-40km/h,支路20km/h,而步行通常在5km/h左右。由于运动速率的差异,观察者浏览景观的视角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单一的尺度体系显然满足不了这么多的观看需求,比如时速30km觉得舒服的空间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的速率、不同的视野对不同的景观尺度的需要,在设计中必须形成各个级别的环境尺度,以满足不同观察者的尺度需求。色彩在“车行动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用来表现城市街道景观的性格、环境气氛,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的重要手段。色彩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在远距离观看一个物体时,在视觉上首先产生的是对色彩的反应,其次才是形体。色彩既可作为增强街景空间的识别性手段,也是使街景空间获得和谐、统一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国江南城市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在一个景观空间里,如果建筑色彩采用相同基调或地面铺装也采用统一基调,都有助于空间的和谐、统一。色彩的处理也有助于创造尺度感。深色的高层建筑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体量比浅色的小,暖色的墙面使人感到与之距离较近,冷色的墙面则使人感到距离较远。这些效果往往要基于良好的“图—底”关系,明确的“图一底”关系可以使元素或系统加强各自的独立性和分离性。色彩常常会打破形体所界定的物理空间秩序,表现出扩张或收缩的趋势,传达出前进或后退的动力。形体的视觉秩序甚至可以在色彩的影响下解构重组,形成动态的知觉空间。上述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比如尺度与空间的关系、色彩对空间的影响,等等。虽然色彩总是“先声夺人”,但人们在注意色彩的同时还会去关注形态、结构以及表面肌理。每一个视觉对象都是一个“复合刺激物”,形态、色彩、线条、尺度等这些要素具有不可剥离性。虽然各要素对人的视觉感受产生的刺激强度不同,但景观的质量并非其中任何一个单一要素所能决定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规定着景观空间的组成和结构,只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动态街道景观。
三、结语“车行动态”的概念植入我们的城市,是在我国具有上千年的“马车动态”的文化中,以“变“与”“通”的方式自觉主动的改变我们的视觉习惯。“车行动态”的城市景观是由沿着街道的事物和感知要素共同构成的富有韵律的互联空间的组合,经过观察者的感知、意象,组成了需要一定时间来体验的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中,车行景观各构成要素的特征要与其所服务的目的相适应。各要素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呼应的关系共同强化着车行景观的整体意象。只有在各个要素的共同参与和协同作用下,行车者对车行景观的感知才能得以形成连续、和谐的官能感受,同时,这种相互关系与感知特点共同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这就要求城市街道景观不再仅限于景观自身客观存在的秩序美,而是要与人的感知特点相适应的城市街道的动态景观。因此,关注“车行动态”的街道景观将提升和引导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责任编辑:帅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