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勇
摘 要:教师在教学案教学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关键词:教学案教学;误区;思想品德课
教学案教学改革创新在信阳已全面扎实地推行了一年多,作为一线教师,我感觉到既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难以处理问题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误区。希望通过以下几个使用教学案教学中思考的介绍,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与帮助。
误区一:强调态度、价值观、能力的重要性,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的中招试题,越来越突显能力的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总与基础知识的储备成正比。而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案预习导学和课内探讨环节的编制和使用中,片面强调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内讨论1~2个重要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羊山新区2013年下半年思想品德期中测试有一道简答题,问题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竟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因此,我们在编制和使用教学案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基础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
误区二:依赖教辅资料,忽视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最初认为,练习题的编制与使用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押在教辅资料上面。教学生怎样针对问题查阅资料,然后作答。这样的确很容易提高学生答题的理论水平、政治言语水平,见效快,教师感到心里舒畅。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只要见到问题,就翻阅资料,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往往是答非所问。例如有一道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的观察与思考题,问题是:请你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出几个“金点子”。大部分学生回答为:(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落实科学发展观;(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等。其实应这样回答:(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实行科技兴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学生扣不住当地农村,光扣大帽子。所以,我认为在预习导学环节、课内探讨环节和课内训练环节,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特点“题在书中”“理在书中”,并且要认真做好教材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把使用资料作为巩固教材知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误区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认认真真针对学生设计好教学案,然后及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探讨、巩固训练,这样就把整个课堂都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确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我体会到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思路,都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应把自己这些方法、资源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四:重视热点、课外实践,忽视课堂教学
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探讨类试题增多。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多了解课外知识,在课外拓展延伸环节中,过分重视热点问题处理,好设计一些中考试题。殊不知,学生此时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此类问题,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其实,中考试题越重视实践探究,越注重综合素质考查,就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坚守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切实通过教学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通过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课外实践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既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又能将热点问题与之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讨能力。
误区五:把教学案当成传统教案
教学编制、使用应该说是为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方案,考虑的班情、生情因素较少。而教学案则不同,在教学案中,落脚点在“学”上,“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地位完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案中,学案是学生学习、研究的方向、目标和依据,教学案的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学案从编制到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实践活动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学案的编制可以师生共同参与,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编制;教学案的使用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实践、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而传统的教案根本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如许清水”。
总之,在教学案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教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课内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走出误区,争取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