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014-07-18 11:35韩振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4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排球选项

韩振勇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81)

高校排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韩振勇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81)

通过对排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实施并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排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实效性可操性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排球 选项课 一体化 教学模式 实验

体育选项课能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选项课的态度显示:非常喜欢的占24%,喜欢41.02%,一般27.8%,不喜欢2.93%,很不喜欢2%[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选项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兴趣、爱好37.6%,教师24.6%,项目特点15.1%,同学7.7%,场地、器材7.6%,考试难易7.3%”[2]说明选项课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对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22%,一般63.7,不满意14.3%[3],表明受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开设的选项课并不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受制于排球项目的固有特点,比如高度的技巧性,限制了该项目的发展,和课余时间足球场、篮球场上人满为患相比,排球场上则显得冷冷清清;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学习只能学会一些排球单项技术,而排球比赛的魅力在比赛时才能得以体现,学生只有通过比赛才能体验到排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因为群众基础差,所以排球成为一项不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构成教学诸要素所设计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教学模式的转变。伴随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界的确立,02版《纲要》明确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4]。为高校构建、实施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文以“健康第一”为主旨,在终身体育思想和02版《纲要》指引下,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1 实验的研究设计

1.1 实验对象

武汉科技大学2011级8个排球选项班计189名学生,其中实验组79人,对照组110人。所有研究对象均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排球学习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自觉加入课外训练组(实验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是由学生根据对排球项目的兴趣自愿进行的分组,教师并没干涉。

1.2 实验程序

在实验前测试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初始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 05),可以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育课上是由同一个教师、同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课余时间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经过17周的教学实验,由同一教师,采用同种考试方式对该学期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方面的测试。

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表1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1000m)t检验表

表2 实验后两组学生发球成功率t检验表

表3 实验后两组学生扣球成绩t检验表

2.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本目标:通过排球选项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排球运动基本知识、基本的规则,并能积极参与到排球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通过排球选项课的学习,并完成相关的身体练习要求,增强身体素质;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及吃苦耐劳精神;通过教学、比赛,帮助学生建立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及团队协作意识。

发展目标:通过课内的学习,感受到排球的乐趣,从而自觉、积极地参与团队组织的训练和比赛;挖掘潜能,提高技能,具备自我指导和指导初学者的能力,熟悉排球裁判法及比赛的组织与编排;通过参与课外排球训练和比赛,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体能;面对激烈的比赛,尤其是比分胶着的情况下,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培养自强、自控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课外训练和比赛,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互助友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对一些没必要的排球技术给予删除,学习实用技术只为了能尽快进行排球比赛,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排球时常犯的“会单项技术而不能上场比赛”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的学习顺序,排球技术教学顺序一般为垫球——传球——发球,调整为垫球——发球——传球。调整的目的在于,学生只要会垫球会发球就能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来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体验排球项目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的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上课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2.3 教学组织的设计

课堂学习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队有个队长,复习内容时,队长安排队员在一起练习,每次课保证学生有30min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学生的脚步移动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会技术而不会打球”的大问题,学生学习的氛围浓厚,选项班学生间的交流由于比赛而大大增加。

课外时间在教师的主导下,每班的排球队教练和领导各司其职,教练负责组织训练,领队负责联系外班的比赛,八个排球班实验组建立了QQ交流群,学生在里面都可以相约打球和谈心得体会。变班级内交流为班际交流,拓宽了学生的交际面,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由于有人呼吁而得到了提高,健身的意识也增强。反过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明确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多,教学效果显著。

2.4 考核方法的设计

为了实验数据的获得,两组学生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完全一样。但在最终成绩的评定时,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则有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而实验组学生的最终成绩则有教学比赛的成绩、平时训练次数和考核成绩相结合来评定,相对于对照组的重终结性评价相比,实验组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通过期末1000m测试,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均有提高,实验组学生成绩提高更为明显

实验后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由238.42提高到237.00s,而实验组学生平均成绩由237.21s提高到230,88s。实验后两组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实验组学生把课外体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体育课1次,课外训练2次再加1场排球比赛,每周有4次运动,还有些同学为了提高技术还会在运动队训练外自己加练,相比对照组每周一次体育课的运动相比,1000成绩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对比更为显著

实验后对比两组学生在发球和扣球两项技术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2,3)。

实验说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课外活动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技术的提高,相对于单项技术的提高实验组学生的比赛能力和技、战术运用能力则显得更加突出。

3.3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学生排球选项课的积极性大增,表现在还没到上课时间,学生就自发地进行练习各种技术,上课时能主动向教师请教有关技术和战术方面的问题。

3.4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课外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由队长全面负责,比赛时间的确定则有两个运动队的领队自己协商。比赛中裁判员的培训则有教师指定的比较有热情,领导能力较强的竞赛领导小组来安排。教师只对竞赛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纪秋云,高丹.大连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院,2002(2):232-234+238.

[2]谢宾.影响大学生体育专选课的选项因素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51-152.

[3]卫民霞.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9.

G807

A

2095-2813(2014)12(a)-0055-02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排球选项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