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 管月泉 李艳杰 赵元祥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5)
拓展素质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①
——基于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雷瑛 管月泉 李艳杰 赵元祥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分层次的拓展素质训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经过两轮拓展素质训练实验教学,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第二轮实验教学后的数据较第一轮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拓展素质训练 体育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
最近,国内高校校园内几起“非正常死亡”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同样值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反思。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太注重学业,校园“非正常死亡”案频发,正体现了现在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在实际生活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一般都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而心理疏导往往以主观评价及说服教育的形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拓展素质训练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式训练模式,是通过利用各种典型的活动场景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目,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
鉴于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心理疏导本身存在的不足及拓展训练可能具有的优势,笔者试图通过实验分析,探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否有积极的影响。
图1 拓展素质训练课程实施流程
表1 男生实验组、对照组及女生实验组、对照组成员基本构成及卡方检验结果
表2 两个阶段实验教学对男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表3 两个阶段实验教学对女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女生组:实验组随机选择我校12级体育选项课《定向越野》班的女大学生40名,随机选择体育选项课《健美操》班的女大学生40名为对照组,年龄19~21岁之间,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排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躯体疾病及其他慢性躯体疾病。
男生组:实验组随机选择我校12级体育选项课《定向越野》班的男大学生40名,随机选择体育选项课《篮球》班的男大学生40名为对照组,年龄19~21岁之间,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排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躯体疾病及其他慢性躯体疾病。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是随机选取公共选项课程的学生,但从表1的数据可看出,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年级进行卡方检验,四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该文的研究目的查看并搜集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阅读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健康教育学、心理健康测量、体育科学研究等书籍以及体育期刊相关文献资料百余篇。
1.2.2 实验法
对男、女生实验组的学生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学。
(1)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将两组实验对象分为相对固定的2队每队20人,其进行拓展素质训练的活动内容、实施训练的流程均完全相同,第一阶段课程实验教学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计12学时;第二阶段课外活动实验教学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计15学时。第二阶段拓展素质训练内容的难度要高于第一阶段。
女生对照组及男生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健美操及篮球选项课的学习。
(2)实验要求。
在作息时间、饮食、课余生活及卫生习惯等方面对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定要求,尽可能保证实验中各方面条件的一致性,两个实验组的教学由2名经过专业拓展训练培训的讲师担任。
(3)拓展素质训练课程实施过程。
拓展素质训练课程主要包括场地训练及器械训练两个方面,其实施流程见图1。
1.2.3 测试工具
(1)用《社会适应性问卷》(SAQ)测试社会适应性,问卷包括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心理控制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对所有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发放一次问卷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再在第一阶段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数据采集、第二阶段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第三次数据采集,比较分析两阶段前后的数据,检测拓展素质训练前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SCL-90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
实验前后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达100%,符合测试要求。
1.3 资料的统计和处理
全部测试资料量化后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 分层次的拓展素质训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分析
从表2、表3可见,实验前测试中男、女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比较一致。而经过2个阶段的实验教学后,男、女实验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能量和心理控制等因子上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两轮的拓展素质训练实验课程后,实验组的男、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3.1 结论
(1)实验证明:经过两轮拓展素质训练实验教学,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拓展素质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2)将第一轮、第二轮实验教学后的数据分别与实验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可见:第二轮实验教学后的数据较第一轮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说明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拓展素质训练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作用。
3.2 建议
(1)近期高校校园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反映出一个在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在与同学相处出现矛盾后很多人没有学会如何去处理矛盾,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非常匮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自信心不强且社会适应性差。虽然国家要求每个大学都要有心理咨询室,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因此心理咨询室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主动干预,因为心理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拓展素质训练,让学生从训练中发现自己的盲点、发展自己的潜力,不断克服心理恐惧和挑战极限中战胜自我,对提高其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但拓展训练课程不应是简单的上一门课,做一次训练,应按年级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拓展素质训练。
(2)拓展素质训练课程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在高校中应进一步推广,并得到广大领导和教师的重视,高校科研工作者应继续探讨适合高校开展的拓展训练教学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3)因实验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让高校教师在训练中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精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训练中的感悟转化为人生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导手册[M].3版正升教育科学社,1986.
[4]孙利红,常运佳.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4):415-417.
[5]林孟平.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M].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7]肯尼斯,著.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许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G898
A
2095-2813(2014)12(a)-0015-02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197)。
雷瑛(1972—),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领域: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