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2014-07-17 06:39李贤
教师·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训练听力英语教学

李贤

摘 要:学好一门外语要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听和读的能力是接受输入的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读和写是把信息输出的能力。听力是一种主动性、隐蔽性的技能。学生通过听可以大量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力;训练

听的能力是在声音听觉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发展到言语、听觉的。因此,英语的听力技能可分为表层理解能力和深层理解能力。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层理解能力是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情绪状态

由于播音具有转瞬即逝的特征,学生稍不留神就可能漏掉有关信息。集中注意力,保持平静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是做好听力的先决条件,即使偶然有一两处未听清也不必着急,要即刻调整情绪,认真听下去,切忌烦躁。

二、听前预测

(1)通过听前准备活动进行预测。在听前的准备活动(warm-up)中,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会话、复习等形式来呈现与听力内容有关的词汇或句型。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所听材料中的生词障碍,并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句子中的语音语调;适当呈现即将呈现的内容,从而相对降低听的难度,消除学生听前的紧张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单个的生词和短语吸引到整体内容上,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根据所提供的图画进行预测。与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听力题中配备了大量的图画,这些图画往往比文字更为直观地反映了新课中的主要句型结构。在听力训练开始前,教师根据图画提问或让学生口头谈论图画,发挥想象,猜想图片中的人物会谈些什么。如: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 10 Lesson 28听力题中,编者提供了多幅简笔图,我让学生看图叙意,猜想图中人物所谈话题。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效果甚优。

(3)根据所提供的练习题进行预测。在听力训练前,教师若带领学生浏览听力题并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这些听力题进行预测,帮助他们限定思考的范围,尽量减少学生听时的盲目性,则能让他们听懂更多的内容,增强听的信心,提高听力训练的效率。

三、听的过程中指导方法

(1)选择目标,囫囵吞枣法。此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听力题前首先看清题意,快速捕捉和分析题面上的关键信息,找到所听题的重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听,其目的是找到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信息,听得精细了反而会跟不上,要听得囫囵吞枣。

(2)视听结合,以视辅听法。听力训练中难免会遇到难度相对较大的材料,这时应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插图得到一些启发。此外,录像、图片、简笔画、实物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均可选择用来辅助听觉,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活动画面边练耳,既饱了眼福又训练了听力,可谓一举两得。

(3)记录重点,灵活运用法。这是由信息输入过渡到信息输出的阶段,

是听的效果的反馈。重点训练学生掌握一些省事又有效的技巧,如:先记住阿拉伯数字,听完后再改为英文;听音填空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词组上;听问句写答语时,可记录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以便对号入座,等等。

(4)反复检查,养成习惯法。有些辅音字母如:b-p、s-z、m-n发音相近,可让学生多听一遍,认真辨别校对,有些题目(如听音补充填空)也可以通过反复读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从而进行改正。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因粗心或忽视而造成“遗憾”。

四、听力习惯的培养

(1)课堂英语化。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交际活动,并不断地反复转换,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要坚持安排一些听力练习作为“热身运动”或“巩固练习”,不能因进度等原因而忽略甚至任意删减唱歌曲、念儿歌、语音训练等趣味活动。

(2)克服听力障碍。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听,同时他们不是直接用英语理解,而是借助母语,中间经历了一个心译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法影响了学生听力的发展。这时,就要借助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等其他途径来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教育,

也是启蒙教育,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起步教学,我们外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教材,积极探索教法,不断总结,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训练听力英语教学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