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
1.“和谐育德”的核心价值
(1)教育的生命性。“人”的成长是有规律性的,这样的成长规律体现“人”的生命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而实施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接受教育。在对学生的尊重与呵护中,体现教育的生命性。
(2)教育的针对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其认知也呈现出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展教育活动,避免学校教育中的“拔苗助长”。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才会更加扎实有效,才能让学生在符合自己实际情况下快乐地参与教育活动。
(3)教育的个体性。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等教育共性而开展学校教育工作。但根据学校规模、类别、地域性等实际情况,学校教育也应体现出它的个体性以及学校教育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积淀,在教育的传承中发展。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彰显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学校教育的内涵更加饱满。
(4)教育的成长性。“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是为下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夯实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辅助性的阶梯作用。每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均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教育的未来性。学校教育不能是应急式教育,只关注现在。学校教育应面向未来,
驻足当下,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学校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未来优秀品质的内化与形成夯实基础。
2.“和谐育德”的有效途径
(1)建构校园和谐文化。校园和谐文化的形成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它能够构筑起校园和谐的育人氛围。所以,学校应对广大教师加强“以人为本”先进教育思想的培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管是学校宏观的教育规划,还是教师微观的教育行为,均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校园“和谐文化”从外在走向内涵,从内涵走进师生的心灵。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谐的班级文化是在尊重与关爱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育人环境,让教师的爱落实在每一个细小的教育行为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春风化雨”中感受“爱”的滋润;形成班级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彼此尊重中,带着温暖去体验、感悟班级教育活动,在收获中成长。
(3)开展和谐的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和谐教育活动的开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活动的收获中成长。避免学校教育的急功利进,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教育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在品尝快乐与幸福中有所收获。
(4)延伸并构筑和谐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只在学校,全社会都有责任与义务教育学生。所以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应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一方面,把“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通过家长会、家访、校访、个案研究等各种形式渗透到每一位家长的心里,让家长树立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观,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地影响社会,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共同教育好学生。
(5)彰显学校和谐的学科教育文化。和谐的学科教育文化就是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的课堂活动、知识体系和兴趣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能学到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做人、励志、文明等道理,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突显学校教育活动的未来性。学校教育活动的未来性,是指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一生成长的影响力。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具有教育的前瞻性,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应是长久的。学校教育活动应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地序列性开展,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学校“和谐育德”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来实践,能让学校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更加彰显教育生命的活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