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的研究

2014-07-17 18:30:38杨英莲
教育界·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推动作用文化素养联系

杨英莲

【摘 要】在我国基本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历史最为悠久,教育累积最为雄厚的学科当属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发展的语文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后期学习发展具有相当重大的促进作用,语文学习过程是奠定优秀文学素养、培养文字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完成其他学科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取了足够优秀的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在其他领域拥有长足的发展,由此来看,语文教育对于人类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性。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应跟随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对于人才的培养的目的也应保持在对思维逻辑素养的追求之上,停留在单一的词句记忆以及语文知识背诵等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培养以及思维逻辑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目的。文章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开展情况,探讨语文教学与思维逻辑培养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提出语文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推动性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推动作用 联系 文化素养

前言

语文是文科类教育学科中的基础教学科目,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能够启发人类对于语言文字之美的追求,熏陶人类的语言文化素质,引导人类对哲学人生的思考,并对整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系统性塑造。从一般性的角度上看,语文学习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学习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互关系,但从多方角度上的深入思考结果表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奠基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依互存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能够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个人品格素养的提升,并且强化个人对于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力,提高个人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教育也是我国系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

一、当前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由于我国国策对教育事业的多次强调,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力度都大大提高,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早已在历史教学过程出现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单一固化的教育过程,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教授经验结论式、霸权权威式知识,学生作为被动主体的存在僵硬接受“被学习”设定的教育过程。目前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缺乏科学生态性,未来发展应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唯基本知识记忆与枯燥词句背诵独霸

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不能脱离教育大纲,教育大纲服务于国家考试选拔制度,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往往通过单纯的语文知识记忆训练和语文词句背诵训练来实现。语文教育主要教授前人的文学作品,通过强制教育灌输来为学生构建庞大而复杂的语文常识体系;坚持熟能生巧的旧式教学理论指望利用“题海战术”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的程度从而完成语文考试答题技能的培训。这些“唯知识论”,“唯考试论”忽略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身份,压制着学生作为主导者本身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文学素质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教育内容唯教师权威独霸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在语文课程设置阶段和语文教育活动开展阶段往往只重视教育过程的流线式发展,通过课程模块嵌套设计教育活动步骤并严格按照活动大纲完成教学,为教师个人“上帝视角”的教学嗜好牺牲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文学熏陶以及文化欣赏,阻碍学生对于文化思维的发散空间,伤害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情感。

(三)语文教育传授唯授予论独霸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般的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施”与“受”,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个人发挥舞台,以“一对多”的优势形成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不良情况。学生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以教学持重自大,语文教学活动变质为文学常识拷贝车间。

(四)语文学习方式唯接受论独霸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长期受到教师权威压制和应试选拔教育的羁绊,一般采用接受式学习办法作为语文知识吸收的唯一机制,缺少文学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对权威文化的质疑挑战勇气。这样的学校工程培养出来的往往都是语文知识的复制机器。

二、语文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推动性作用

(一)语文教育下的思维发散训练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推进的前提下,对于人才培养的焦点更多在于人文素养的熏陶以及专业文化技术的培训,因此,语文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桎梏,扩展文化教育空间,将语文知识十足地吸收并能够在实践意义上运用于真实生活中。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并根据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从中发展自我人生价值,记录下对世界的认知定义,甚至进行更为深刻的知识创新等,都是思维发散的具体表现。语文教师应就这一目的,遵循自我职责的潜在意义,通过古今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式教育,并善意启发学生开拓自我思维,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打开宽阔的思想大门,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自由的思维发散空间。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学习了古代诗词中描述将领戍守边疆,家庭分离迫散等题材的作品后,每个学生都为诗歌中人物的命运而感叹,并愤慨当时君主的不作为等。教师在此时可以借助学生的情绪提出一些对文学著作不同的解读,比如假设我们生活在那个朝代,一方面是昏庸君主,一方面是家国安全,我们会选择身死为天下还是弑君为天下呢?类似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文化解读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的探究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

学习语文科目的年龄层跨越较大,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年龄都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有能力在当下社会中获取自我价值。大多数适龄孩童往往来自独生家庭,父母给予足够的教育支持的同时也注入了太多“爱的包容”,导致孩子不能获得足够的独立锻炼空间。语文教育正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向学生提供思维逻辑能力锻炼的空间。语文教育通过文学著作的教授向学生传递多种文化思想,每章节的教育内容都不能通过某个固定答案来完全囊括,学生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思维过程来感受不同的语文思想。语文教师的职责即是在传递教学过程中就某个语文热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我的思考结果,创造出“头脑风暴”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到某个名家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研究会,针对该作家的系列作品进行研讨与探究,并要求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用自己的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语文教材中往往充满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以及题材,作为教学样本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驱使性,在固有文学题材上进行不同的创新,在创新之前需要对原有材料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这样的过程即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思维创新有机融合的方式,将对文学的基本认识重塑,创新出自我的独立认知,并通过不断的现实试验获取实际的认知反馈,将思维作用于实际,实际再反作用于思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侧面引导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对教材进行创新解读,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我认知,一方面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结能力,另一方面活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创学生对于新思想的研究。

三、总结

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科目,也是将我国倡导的素质化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得最为完善的一门课程。自古代国学教育开始,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一种较为固化的“以教代学”模式,当前的语文课程教育则应着眼于受教育者思维能力的锻炼,根据一定的文学逻辑思考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探究来激发受教育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思维发散能力,也让学生更加富有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 2009.

[2]石丽.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 2009.

[3]刘桂英.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A]. 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 2004.

[4]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 2009.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 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 2004.

[6]段红梅.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刍议[A].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 2007.

猜你喜欢
推动作用文化素养联系
政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浅析背诵输入对职高生英语写作的推动作用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7:02:14
回归历史课的真谛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33:48
政工对企业思想政治推动的重要作用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及对策探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3:59
探究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的联系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22:15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0:48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0:02
以创新为抓手提高杂技教学质量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0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