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哲峰
【设计背景】
在对高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关于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比较多,而对性别角色的定位辅导却比较少,事实上性别角色的定位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1.现实依据
近期,某报刊的《走进校园》专版启示了我,标题新闻《男生女生,性别角色错位啦》——孩子打扮“中性化”,是追求时尚,还是张扬个性?“爆炸头、宽边眼镜、韩版裤,街上一些类似男孩打扮、年龄十几的女学生并不少见,她们觉得这样是时尚,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一些男孩因为从小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甚至‘娘娘腔等习气……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家长、学校、社会反响较大。
专家指出: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与此同时,另一报刊的教育新闻《今天讲讲男生打毛衣的趣事》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专家说这有好处,因为成功的人生更青睐中性气质。女生要走向成功,需要学习男生的果断和魄力,男生要取得成功,需要学习女生的细心和关怀……
2.理论依据
就此类现象,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许主任指出: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很多专业人士指出,女孩扮作假小子,男孩却像大姑娘,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需“补课”……在《高中生心理发展》一书中指出,对高中生进行性别教育,使其接受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认识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作用,并把它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于是,我也想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学习完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
【确定课题】
《自尊自爱自信 追求个性完美》
——性别角色的认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中性”现象,完善性格,树立健全的人格。
2.接受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作用。
3.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互相沟通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学习运用PLA活动方式,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赏识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
1.开场语设计:(问好后,首先渲染课堂气氛。)
教师:短短的问候,传递了我们之间的情感,我们班同学真不错,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热情奔放、充满生命力的红色(当时)送给同学们,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份喜气,祝大家在这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师生间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关于“中性”打扮的讨论过程设计:
(1)PPT展示:“好男儿”向鼎照片(观察学生表情)
设计目的:采用吸引教育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现象:“中性”打扮正流行,走在十字街头,打扮“中性化”的孩子们随处可见:
镜头一:某街道上,一群梳着超短发,穿着宽松肥大的运动休闲装的学生特别惹人注目。乍一看,还以为是男孩。仔细一瞅,才发现原来是群女生。
镜头二:某饰品商店,一位穿耳钉、留长发的男士正用“兰花指”捏着一件较女性化的饰品,边看边用阴柔的声音向店主询问价格。
学生活动A:
第一步:结合上述现象,小组讨论,谈谈看法。
第二步:角色扮演,请一位学生扮演记者进行采访。
教师:同学们对“中性”打扮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某报记者的关注。今天他们走进我们中间,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下面我们欢迎××记者的采访(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展现班级风采)。在采访中,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回应后(对同学们的积极发言表示赞赏)一起听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2)PPT链接——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吉林日报》:男就是男,女就是女,本没有什么“中性”之说,而现在偏偏是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这着实让人费解……
家长们的担忧:现在的孩子是把“中性化”打扮看做一种时尚而盲目地模仿,只怕这种“盲从”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上海团市委调研分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中性化”审美观流行,易混淆青少年的性取向,使一些人不知如何选择性别角色,严重的导致人格变态,还可能产生同性恋特征。
专家指出:女孩扮作假小子,男孩却像大姑娘,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需“补课”……
设计目的:角色扮演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又通过角色扮演,尝试采访与被采访,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有较深的情感体验,体现学习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民主性,并且尊重学生的情感,及时表扬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看法的精神,体现赏识教育要求。然后引入话题:性别角色是什么?
3.性别角色是什么
PPT展示(1)什么是性别: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性别本来仅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
一个婴儿刚刚出生时,无论男婴,还是女婴,都还只是一个自然的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他们只是表现为自然的生理方面的一些差异,其他方面并无差异,儿童也没有性别的概念和意识。
但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使性别包含了更广泛的意义。男女儿童在出生之后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他们的行为模式从一开始就受到特定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这个过程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的环境和经历。人们一开始就认为男女儿童在成人后的职业和生活模式会不相同,因此,人们对待男女儿童的态度不同,方法不同,要求不同,起的名字不同,穿的衣服不同,玩具和游戏不同,甚至奖励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期望和指引不同……这种种的区别对待,使儿童逐渐认识了男女的不同。儿童到了3岁左右,就知道了“我是女的”“他是男的”。(性别角色在教育中形成)
PPT展示(2)性别角色是什么:性别角色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通过社会文化系统转换成的一种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了解性别认同,认识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儿童期)
第二是获得性别刻板印象,也就是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青春期)
第三是性别定型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倾向于符合自己性别的活动和行为。(成人后)
设计目的:初步认识什么是性别和性别角色,明白性别角色其实是一种社会角色,青春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活动B:
分小组讨论心目中的男性、女性应具有的特征(性格特征)。
第一步:根据座位,前后6名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在大白纸上,并由小组同学选出发言代表。
第二步:展现讨论结果,得出共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对男性、女性形象的讨论结果,并一起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共性,充分体现教学的合作性、主体性、趣味性、人文性。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体现师生共同协作,互助学习。
过渡:同学们对男性、女性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表现为男性、女性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或者说是各自的优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这当中有我们共同认为的、主流的特征。有些我们已经具备,有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拥有了这些特征,你们对他(她)会有什么反映?
设计目的:启发学生思考,取长补短,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接受并认同自我的性别,喜欢自己,认同自己。
第三步:展示传统模式(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与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认为的男性特征、女性特征与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看法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时代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有不同。既然男性、女性都有特定的模式要求,所以女性就应按女性角色的模式,男性就应按男性角色的模式,所谓的像个女孩,像个男孩,男女有别。
链接: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许主任指出,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即像个女孩,像个男孩。要不然男不像男,女不像女,造成角色的错位。
PPT:《身边的新闻》
《要求变性的女儿》:佳佳出生时,全家人都很失望。本以为会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不想佳佳却是个女孩……他们自小将她当成男孩来抚养。(留短短的平头,穿男孩的衣服,玩具是汽车、逼真手枪)。在他们眼里佳佳不折不扣就是一儿子。
随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她很尴尬,经常勒紧前胸,收胸弓腰,对漂亮的裙子等花花绿绿的衣服产生极大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在班级她渐渐喜欢留意女孩子,有时面对她们还会脸红。有一次,她说:“我很想知道哪有做变性手术的,我现在已经厌倦我是一个女儿身了。”妈妈当时就吓哭了……
高二的小刚,在玩游戏时,发现有些女性玩家练级有人主动带,缺游戏币时有人出手相助,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于是他用妙龄女郎的名字重新投入游戏中,“兰兰”“爱伊儿”等,他轮番使用,还在网上将自己画成一个有趣的美女去逗人。
但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离开网络后,不敢和同学接触,不敢多和别人说话,越来越害怕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无法转过弯来,还把自己当成女性。现在对同班的一名男同学却产生了好感……
设计目的:通过情境思考,感受危害,触动学生心理。认识到我们评价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别特征,不仅要看外表,更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内在的气质上。
第四步:看到这个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对于男性,人们希望他们具有的特征多数属于“能力”一类;对于女性,所希望的则是“美丽”“顺从”“温柔”等,可以用“可爱”为代表的特征,对于“能力”方面,几乎无要求。
4.总结与共勉
自尊自爱 追求个性完美
互利互补 创造和谐世界
【教学反思】
性别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果缺失会造成中小学生的性别认同模糊,甚至性别认同错位。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中性化”审美观流行易混淆青少年的性取向,使一些人不知如何选择性别角色,严重的导致人格变态、还可能产生同性恋特征。
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的求助:18岁的儿子不仅留起长发,打了耳洞,衣着举止也越来越女性化。当父母教育他要像个男子汉时,他回答说现在就流行这样的“花样美男”。另外,据团市委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影视作品和选秀节目的播出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很大。曾有一位高二的女生在看完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后,立即剪去留了5年的长发,模仿节目中的一名人气偶像,留了个“刺猬头”,还配了一副黑边方眼镜,得意地说这就叫酷……
这种种现象已经警示我们,不应把青少年的性别教育放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应该列入课程计划,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适应正确的性别角色,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获得一份体验和感悟。
在本课例中,运用PLA活动方式。采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赏识教育、吸引教育的方法,由学生自主讨论获得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了解自身兴趣、能力、家庭、个人观念和影响他们自身感受等因素的机会,增进学生对性别、性别角色、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中性”现象,努力完善性格,接受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提高自己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互相沟通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取得一定的人文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钱洁.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机制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
PPT展示(2)性别角色是什么:性别角色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通过社会文化系统转换成的一种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了解性别认同,认识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儿童期)
第二是获得性别刻板印象,也就是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青春期)
第三是性别定型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倾向于符合自己性别的活动和行为。(成人后)
设计目的:初步认识什么是性别和性别角色,明白性别角色其实是一种社会角色,青春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活动B:
分小组讨论心目中的男性、女性应具有的特征(性格特征)。
第一步:根据座位,前后6名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在大白纸上,并由小组同学选出发言代表。
第二步:展现讨论结果,得出共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对男性、女性形象的讨论结果,并一起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共性,充分体现教学的合作性、主体性、趣味性、人文性。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体现师生共同协作,互助学习。
过渡:同学们对男性、女性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表现为男性、女性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或者说是各自的优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这当中有我们共同认为的、主流的特征。有些我们已经具备,有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拥有了这些特征,你们对他(她)会有什么反映?
设计目的:启发学生思考,取长补短,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接受并认同自我的性别,喜欢自己,认同自己。
第三步:展示传统模式(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与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认为的男性特征、女性特征与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看法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时代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有不同。既然男性、女性都有特定的模式要求,所以女性就应按女性角色的模式,男性就应按男性角色的模式,所谓的像个女孩,像个男孩,男女有别。
链接: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许主任指出,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即像个女孩,像个男孩。要不然男不像男,女不像女,造成角色的错位。
PPT:《身边的新闻》
《要求变性的女儿》:佳佳出生时,全家人都很失望。本以为会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不想佳佳却是个女孩……他们自小将她当成男孩来抚养。(留短短的平头,穿男孩的衣服,玩具是汽车、逼真手枪)。在他们眼里佳佳不折不扣就是一儿子。
随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她很尴尬,经常勒紧前胸,收胸弓腰,对漂亮的裙子等花花绿绿的衣服产生极大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在班级她渐渐喜欢留意女孩子,有时面对她们还会脸红。有一次,她说:“我很想知道哪有做变性手术的,我现在已经厌倦我是一个女儿身了。”妈妈当时就吓哭了……
高二的小刚,在玩游戏时,发现有些女性玩家练级有人主动带,缺游戏币时有人出手相助,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于是他用妙龄女郎的名字重新投入游戏中,“兰兰”“爱伊儿”等,他轮番使用,还在网上将自己画成一个有趣的美女去逗人。
但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离开网络后,不敢和同学接触,不敢多和别人说话,越来越害怕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无法转过弯来,还把自己当成女性。现在对同班的一名男同学却产生了好感……
设计目的:通过情境思考,感受危害,触动学生心理。认识到我们评价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别特征,不仅要看外表,更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内在的气质上。
第四步:看到这个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对于男性,人们希望他们具有的特征多数属于“能力”一类;对于女性,所希望的则是“美丽”“顺从”“温柔”等,可以用“可爱”为代表的特征,对于“能力”方面,几乎无要求。
4.总结与共勉
自尊自爱 追求个性完美
互利互补 创造和谐世界
【教学反思】
性别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果缺失会造成中小学生的性别认同模糊,甚至性别认同错位。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中性化”审美观流行易混淆青少年的性取向,使一些人不知如何选择性别角色,严重的导致人格变态、还可能产生同性恋特征。
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的求助:18岁的儿子不仅留起长发,打了耳洞,衣着举止也越来越女性化。当父母教育他要像个男子汉时,他回答说现在就流行这样的“花样美男”。另外,据团市委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影视作品和选秀节目的播出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很大。曾有一位高二的女生在看完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后,立即剪去留了5年的长发,模仿节目中的一名人气偶像,留了个“刺猬头”,还配了一副黑边方眼镜,得意地说这就叫酷……
这种种现象已经警示我们,不应把青少年的性别教育放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应该列入课程计划,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适应正确的性别角色,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获得一份体验和感悟。
在本课例中,运用PLA活动方式。采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赏识教育、吸引教育的方法,由学生自主讨论获得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了解自身兴趣、能力、家庭、个人观念和影响他们自身感受等因素的机会,增进学生对性别、性别角色、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中性”现象,努力完善性格,接受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提高自己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互相沟通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取得一定的人文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钱洁.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机制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
PPT展示(2)性别角色是什么:性别角色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通过社会文化系统转换成的一种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了解性别认同,认识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儿童期)
第二是获得性别刻板印象,也就是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青春期)
第三是性别定型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倾向于符合自己性别的活动和行为。(成人后)
设计目的:初步认识什么是性别和性别角色,明白性别角色其实是一种社会角色,青春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活动B:
分小组讨论心目中的男性、女性应具有的特征(性格特征)。
第一步:根据座位,前后6名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在大白纸上,并由小组同学选出发言代表。
第二步:展现讨论结果,得出共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对男性、女性形象的讨论结果,并一起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共性,充分体现教学的合作性、主体性、趣味性、人文性。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上台交流给予表扬。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讨论得出共性、主流的特征,体现师生共同协作,互助学习。
过渡:同学们对男性、女性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表现为男性、女性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或者说是各自的优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这当中有我们共同认为的、主流的特征。有些我们已经具备,有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拥有了这些特征,你们对他(她)会有什么反映?
设计目的:启发学生思考,取长补短,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接受并认同自我的性别,喜欢自己,认同自己。
第三步:展示传统模式(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与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认为的男性特征、女性特征与长一辈人对男性、女性角色看法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时代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有不同。既然男性、女性都有特定的模式要求,所以女性就应按女性角色的模式,男性就应按男性角色的模式,所谓的像个女孩,像个男孩,男女有别。
链接: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许主任指出,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即像个女孩,像个男孩。要不然男不像男,女不像女,造成角色的错位。
PPT:《身边的新闻》
《要求变性的女儿》:佳佳出生时,全家人都很失望。本以为会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不想佳佳却是个女孩……他们自小将她当成男孩来抚养。(留短短的平头,穿男孩的衣服,玩具是汽车、逼真手枪)。在他们眼里佳佳不折不扣就是一儿子。
随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她很尴尬,经常勒紧前胸,收胸弓腰,对漂亮的裙子等花花绿绿的衣服产生极大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在班级她渐渐喜欢留意女孩子,有时面对她们还会脸红。有一次,她说:“我很想知道哪有做变性手术的,我现在已经厌倦我是一个女儿身了。”妈妈当时就吓哭了……
高二的小刚,在玩游戏时,发现有些女性玩家练级有人主动带,缺游戏币时有人出手相助,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于是他用妙龄女郎的名字重新投入游戏中,“兰兰”“爱伊儿”等,他轮番使用,还在网上将自己画成一个有趣的美女去逗人。
但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离开网络后,不敢和同学接触,不敢多和别人说话,越来越害怕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无法转过弯来,还把自己当成女性。现在对同班的一名男同学却产生了好感……
设计目的:通过情境思考,感受危害,触动学生心理。认识到我们评价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别特征,不仅要看外表,更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内在的气质上。
第四步:看到这个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对于男性,人们希望他们具有的特征多数属于“能力”一类;对于女性,所希望的则是“美丽”“顺从”“温柔”等,可以用“可爱”为代表的特征,对于“能力”方面,几乎无要求。
4.总结与共勉
自尊自爱 追求个性完美
互利互补 创造和谐世界
【教学反思】
性别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果缺失会造成中小学生的性别认同模糊,甚至性别认同错位。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中性化”审美观流行易混淆青少年的性取向,使一些人不知如何选择性别角色,严重的导致人格变态、还可能产生同性恋特征。
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的求助:18岁的儿子不仅留起长发,打了耳洞,衣着举止也越来越女性化。当父母教育他要像个男子汉时,他回答说现在就流行这样的“花样美男”。另外,据团市委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影视作品和选秀节目的播出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很大。曾有一位高二的女生在看完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后,立即剪去留了5年的长发,模仿节目中的一名人气偶像,留了个“刺猬头”,还配了一副黑边方眼镜,得意地说这就叫酷……
这种种现象已经警示我们,不应把青少年的性别教育放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应该列入课程计划,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适应正确的性别角色,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获得一份体验和感悟。
在本课例中,运用PLA活动方式。采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赏识教育、吸引教育的方法,由学生自主讨论获得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了解自身兴趣、能力、家庭、个人观念和影响他们自身感受等因素的机会,增进学生对性别、性别角色、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中性”现象,努力完善性格,接受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提高自己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互相沟通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取得一定的人文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钱洁.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机制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