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洁
摘 要:“小红花”现象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它是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调动幼儿积极性、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对“小红花”现象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缺乏针对性和多向性等问题,也发现教师不能及时发挥出“小红花”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的教育效果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切实有效地对“小红花”的使用建议。
关键词:小红花;教师;幼儿
一、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小红花”的滥用
幼儿园经常听到或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夸奖“你真棒”或者发放小红花这类的奖品,以此作为鼓励幼儿学习的动力。但是过于频繁地使用这类教育手段,对幼儿是否真的有利吗?
2.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缺少针对性
一些案例表明,教师并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或者说教师所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那幼儿自然就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那么教育的契机浪费了。
二、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对“小红花”的认识不正确
有些教师不是把“小红花”作为鼓励幼儿积极向上的强化物,而是将其作为威胁幼儿的手段。“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小红花”。这样只会造成幼儿逆反心理,有的幼儿甚至会说出“我不要小红花”这类的话。
2.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方式不正确
教师使用“小红花”做每一件事,都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教师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有些教师忙于为了自己达到教学目的,使用的教态和语言目的是为了鼓励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对于幼儿的错误回答教师采用模棱两可的反馈,这样容易误导幼儿;或者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就盲目发放“小红花”以借此将“失态”中的幼儿拉回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分析认真听讲的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这样幼儿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三、对幼儿园“小红花”的使用建议
1.教师使用“小红花”要适度适量
如果太频繁地使用“小红花”,幼儿则会对其不敏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红花”,不应对此方式产生依赖心理,每个幼儿得到“小红花”的时间,间隔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或相隔太久。
2.教师使用“小红花”要有针对性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幼儿主要通过简单的语言、奖励和身体接触了解教师对自我的正向感情、能力表扬和行为奖励,从而能让幼儿很快地领会到教师积极情感的表达,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塑造行为,教师千万不要对幼儿产生模棱两可的反馈。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教师表扬和奖励幼儿时,要让幼儿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给予幼儿明确、正向的反馈,这样更有助于幼儿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
3.避免小红花使用产生的负面效应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和发展速度,教师评价时要考虑周全,而应避免“小红花”这种教育手段在集体中进行大量的横向比较。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教师要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从挖掘幼儿的潜能出发,因人而异,分别对待。这既有利于对幼儿个性的尊重,又是搞好幼儿教育的前提。
因此,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教师可以扩大评比范围,给每个幼儿机会。评比时可以让幼儿自评或者互评。此外,教师还应真心地肯定每一位幼儿,不能过分夸张地表扬幼儿,也不能吝惜对幼儿的表扬及奖励。
参考文献:
[1]李丹,李华彪.“好孩子”心理问题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120-150.
[2]朱竹梅.透析幼儿园中的“小红花”现象[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月娟.好孩子?坏孩子?[N].人民教育,2011(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