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有关教学现象的思考

2014-07-17 18:28滕学兴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式案例

滕学兴

摘 要:针对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现象,从自主、合作、探究、整合四个方面的教学实例进行列举和阐释,让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方式,切勿矫枉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问题;案例;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不少教学过度、放任随意等不和谐的现象。在出现大胆创新、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独出心裁等良好势头的同时,也出现了“花架子”、教学不切实际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现象进行了列举和阐释,以期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能引起教师的关注与思考。

一、自主:既要凸显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街边小朋友买气球的场景。(只要引出即可)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说说这些方法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以上教学情境中,似乎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中也能有体验的过程,但实际上教师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没有让学生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对比。学生由于年龄、智力、心理等发展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自主地实现整个过程。这其实是目前新课改以后出现学生主体意识矫枉过正的现象,一味地认为学生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没有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作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不能学生“认为什么好,什么就是对的”“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主体地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引导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不尊重学生,就是本末倒置。作为教者,首先要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去处理二者的关系呢?说到底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即教师应该“管”些什么,应该“管”多少,应该如何去“管”。当学生迷茫时去引导,当学生错误时去纠正,当学生思维需要开启时去激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去“辅导”,这其实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一位学生想送给自己的老师一束花,但自己只有50多元钱,花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以满足这位同学的需要。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小组合作失败的例子,也是当前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出现得最普遍的问题,即只有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小组合作需要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情况,共同探究问题,首先在分组上就太过自由,没有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没有互补更谈不上合作了。个别学生的发言不是小组集体的智慧,与普通的课堂提问没有任何差异,更不会起到谈论、交流、相互激发思维、团结互助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出现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采用教师提出,学生小组探究,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小组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坐在一起”。实施好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三点:

第一,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是要对所学内容各小组成员自己先要对学习内容有一定认识。

第二,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设计,就是要让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中,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明确小组分工。

第三,合作学习要有序地开展。不能你觉得自己也对,他觉得自己也对,没有形成合作机制,这就需要一位组长起协调作用。

三、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3.教学片段: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二册《三角形的外角和》

引入新课后,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出两个三角形;第二步,学生将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用剪刀剪下,拼放在另一个角的外角上,正好重合;第三步,学生用剪刀剪下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拼放在一起,三个外角组成一个周角。

部分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反思:这是一堂数学探究实验课,注重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我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但我在课程结束后却发现这节课我们根本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学生对整个所得的结果也没有去验证,时间全交给了学生,让整节课缺失了很多。这是我发现的又一个探究实践学习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对学习过程的又一大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忆的知识获取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出知识。但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只谈探究不验证、教师只要结论不求过程的问题。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也应该“不闻不问”,要做到“适时出手”。具体有以下三点:

(1)对全过程要有一个设计,要做到整体掌控。即教师要做到从激趣、提问、谈论、探究、得出结论、验证结果的全部过程把握。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激趣了学生才能更有兴趣参与,也才有兴趣认真思考、探究。

(3)提出探究的问题。要想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去获取等等。

(4)适时地引导。探究性学习让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了出来,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做,而是让教师更有时间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验证探究的结论,并让知识得到延伸。

四、整合:数学课别变了味

案例4.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售货员由3名学生扮演,其余一部分学生当顾客,一部分学生当观众,并在简单布置后开始购物活动。在活动顺利结束后,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无论教师怎么去引导投入课堂学习,学生一时半会就是缓不过神来。数学课成了谈论课。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学生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出对钱币的认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课堂一直静不下来。从形式上看,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但这节课的活动与认识人民币关联不大,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但过度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脱离了课堂教学的实际,让教学形式变成教学内容的累赘得不偿失。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汤志成.教与学有度,过犹不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1(33).

[2]吴德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思考[J].教师,2010(01).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沭县新华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教学方式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