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玲
摘 要:目前,我国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一般是通过在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来培养,职前教师在入职后其教育技术能力仍处在相对比较差的水平,这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有较大的关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构建高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共同体,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践活动,希望对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63-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实施的许多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和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建设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依据该标准而启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尽管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这种局面的造成,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有关。因此,探讨分析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来实现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凸显出如下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全国依据该标准开始大规模地实施职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中央电化教育馆及下设的各级电教馆培训中心作为主要的培训实施机构,近年来不少大学和高师院校也作为培训机构参与到职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来。
培训的实施项目是依据标准而设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建立起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项目的实施主要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三级培训。2005年4月上旬,该项目全面启动;2005年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大纲出台,与此同时第一批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
项目的实施采取先设立试点,再逐步推广的策略。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都已设立培训机构,基本形成了完善规范的以“培训、考试、认证”为一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综观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相比,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的精力都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来实现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高师院校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程(后改称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到90年代该门课程已成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从这一点上来看,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直到现在,对比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国家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这种单一的培养途径去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技术水平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提高其应用技术的水平却难以达成,更谈不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另外,由于职前教师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里进行的,对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也可能到那时才真正理解。而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20多年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各高师院校中,每年都有上千名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与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同时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与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交叉融合,其应用性和方法性都很强。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为了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培养衔接起来,不少教材还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编制;另外,该课程为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自主学习、学会协作探讨还提供了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平台支持。
从课程的理论内容到实践内容,该门课程都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支持。从理论上来看,这门课程应该是教师好教、学生爱学的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太尽如人意。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来看,教师应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媒体应用、课程整合等能力,相对应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也包含了这些教学内容。而从这门课程开设的课时与要求来看,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就十分的突出。
尽管有不少的专家与教师就该课程的教学提出若干解决方法,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干线式”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即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确定教学内容,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推介,同时用精心构造的实例、典型案例和生活中的情景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和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以设计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为主,完成所学知识的迁移提升;[1]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远程与课堂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远程教学在教学互动时空不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弥补课堂面授时间有限的不足[2]等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带来了另外一些问题,如:不是所有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都能运用好“干线式”教学方法;采用网络远程互动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是否有效地、积极地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指导,需要教师付出比常规课堂教学更多的工作时间,这多出来的工作时间如何计算与认定,可能会直接影响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改善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的对策
1.构建高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共同体
在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2004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目的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以促进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出能够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每年有60多万高师院校毕业生毕业,其中有20多万毕业生经过上岗考试后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由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到位,即使经过上岗考试成为正式教师的师范毕业生也不得不加入到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去,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我国单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不仅使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质量上受到影响,同时也未能发挥政府、社会积极参与高师院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应打破单一培养途径模式,构建由高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共同体,实现教师教育资源共享。
目前,不少职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还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由其电教中心统一组织培训,培训的主讲教师有当地政府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等,其培训的内容及过程就可以作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资源。另外,高师院校不仅是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地,同时也能为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供帮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高校与中小学校间架设一道“桥梁”,使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中小学校具备良好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线教师共同承担起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教学共同体将会是一种双赢的群体组织,对于共同体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而且从世界教师教育的总体趋势和发展规律看,师资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因此,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不能只写在政策文件上,还应当把它扎实地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这不仅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调整教学计划,重视教学实习
构建教学共同体是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质量,这样对当前的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更为有效的调整就是必要的。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程所涉及到的能力培养众多,要完成如此多的能力培养,对于一门最多只有72课时的课程而言是十分艰难的。除了在教学内容选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寻找、开辟新的途径,解决课时少与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外,还应该在课程计划中增加多种教学实践,延长实习时间的方式,锻炼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能力。
例如,在“现代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可在课堂教学以外增加必要的实践活动,首先分小组让师范生到各中小学校去做基本的调研,了解现在中小学校大致有哪些现代教学设施与设备,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研报告,教师结合各小组所提交的调研报告对“现代教学设施与设备”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请本校管理人员给师范生讲解与演示本校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最后再由教师做扩展补充与总结;其次安排师范生实际使用现代教学设施与设备的实践活动,这次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安排到中小学校去。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这样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也比较多,如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这些学科中的一些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前修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学期都会有所不一样。根据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从大二或大三开始,每学期都应安排师范生实习一段时间,实习地点可以选在中小学校,也可以在高师院校内开展。在每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计划和目标,[4]同时将所涉及到的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内容也整合到实习计划和目标中去,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体验、感悟和反思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最后的一学年里集中时间实习,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中小学校,师范生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已积累起一定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能较好地适应中小学校的教学,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
通过这种方式,能逐步消化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极大地提高师范生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2]苏小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8-2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20021119/3072463.shtml.
[4]赖小琴.芬兰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