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4-07-16 06:21蔡雯姬
考试周刊 2014年32期

蔡雯姬

摘 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一环,如何使普通话测试和教学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当前管理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在总结本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

关键词: 综合性高校 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辅测试”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4年在全国开展以来,已走过二十个年头。随着测试的深入开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广东省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大多起步于90年代末期,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世界语言测试引入计算机以后,开创了语言测试的新纪元,成为划分语言测试新时代的标志”[1]。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辅测试”)的推广显示了语言测试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省自2011年以来全面实行“机辅测试”,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是确保普通话水平测在高校顺利进行,推动各高校乃至全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基本保证。高校是高级人才聚集的地方,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先行者,也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水平,反映国民的素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有助于营造学校的语言文字氛围,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目前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影响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因此,实现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的一名管理人员,笔者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对“机辅测试”背景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情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组织超过六万人次的考前培训和测试。考虑到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开展与本校作为综合性省属高校的实际情况,测试站在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测试的同时,也向新进教师、非教师教育专业及成人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报名。

测试站重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管理,制订了《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工作职责》、《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报告指南》、《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场守则》,并在学校的师范教育网中专门开辟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版块,对全校师生进行培训与测试指导。2013年我校建成一间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可供师生进行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自主学习和普通话训练。

三、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管理滞后。

高校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竞争十分激烈,争夺人才、争夺项目、争夺资源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各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与招生上,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大多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会影响学校大局。我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一直挂靠在教务处,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目前测试站的两名管理人员都是由教务处人员兼任。但实际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由一系列具体环节构成。而且,在使用“机辅测试”后,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别隶属教务处与实验教学部两个不同的部门,加大了协调统筹的难度。随着招生规模和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测试需求的不断扩大,报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量不断增大。学校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派专职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化管理,致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组织测试和证书发放的层面上,难以深入推进和发展。

2.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低,教学与测试脱节。

近三年我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都不高,而且2013年较2012年相比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本校生源以广东为主,教师教育专业生源全部来自广东本省,就非教师教育专业专业而言,2012年我校共招收新生4650人,其中广东生源3700人,占录取总数的79.5%;2012年共招收新生4550人,其中广东生源3350人,占录取总数的73.6%;2013年共招收新生4690人,其中广东生源3490人,占录取总数的74.4%。外省生源多来自安徽、贵州、湖南等地的农村地区。南方地区方音庞杂,不少学生在测试中深受方音影响,容易出现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如果没有经过针对性训练,学生就难以自我察觉和纠正;二是普通话课程没有与测试相衔接。虽然学校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将普通话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但贯彻力度不足,某些专业并没有把普通话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非教师教育专业则根本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此外,即便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的专业,也把课程安排在一、二年级,但由于学校测试机房有限,测试站规定学生在三、四年级才能报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课程的开设与学生参加测试的时间间隔太长,来自方言区的学生在生活中仍继续使用母语,对普通话语音知识遗忘度高;三是学校虽已建成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但隶属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不归测试站调配使用,且实训室的使用人数与使用时间有很大限制,给普通话教学与学生自主练习造成不便;四是自2013年起,我校不再允许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前培训班,学生在参加测试前对“机辅测试”的操作流程、题型、内容、要求完全不了解,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大多甚至对普通话语音知识一无所知,学生在参加测试时紧张度上升,自信心下降,因此我校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各项达标率都有所下降。

3.普通话测试员师资紧张,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学校目前仅有测试员5人,其中国家级测试员1人,省级测试员4人,但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有20400多人,平均每学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师生人数超过2000人,这些测试员一方面必须承担每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任务,另一方面必须教授全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工作量巨大,任务非常繁重。此外,教师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普通话课程时长只有16周,每周或隔周2课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既要把普通话语音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又要有针对性地纠正每个学生的发音问题,还要讲解“机辅测试”的新特点和注意事项,往往顾此失彼,更妄论在课程中讲授教师口语与艺术的相关内容。endprint

4.测试资源配备不足,考场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仅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房八间,备考室一间,配备远低于省内兄弟院校的平均水平。另有候考室一间,但与测试室位于不同楼层,加上考务人员不足,不利于形成理想的封闭考场环境。为避免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测试只能安排在周六日进行,由于人数众多,每学期共需安排8至10个双休日时间进行,测试周期过长。而且由于考生对“机辅测试”流程不熟悉,操作失误率高,更延长了测试整体时间。

四、优化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对策

1.设置专人专岗,深入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建议整合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一两名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全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实现科学体化管理。该项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具体环节有:制订测试计划、宣传测试意义、组织报名、缴费确认、测试安排、考务人员管理、试卷管理、测试员管理、评分任务分派、复审核查、报送普通话成绩、证书发放及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普通话培训及课程管理,具体环节有:对测试对象进行考前指导、普通话课程设置、选派普通话课程教师、审定普通话课程大纲等。[2]在测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工作就很难高效、优质地开展。

2.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设置普通话课程。

综合性高校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培训时,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策略。

(1)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口语的基础。应坚持要求各教师教育专业把普通话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技能训练”[3]。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测试达标者可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免修《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不达标者根据测试结果重新编成不同层级的教学班,在大二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由我校测试员担任授课教师,通过听音指出每位学生的问题所在,为其建立个人语音档案,制订阶段性正音方案,有针对性地辅导和纠正,使学生树立信心,逐步攻克方音难点。第二步:在大三开设《教师语言艺术》课程,规定为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加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

(2)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和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2015年以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多个省份将推行教师资格考试,为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因此,对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不仅是强化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综合性高校为社会培养优秀公务员和教师后备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师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公选课,满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测试员培养力度,鼓励学生互助提高。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针对普通话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本校资源,对语言类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广泛考察,选拔培养符合条件、责任心强的教师,报送到省语委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充实测试员队伍。另外,如果在短期内测试员人数无法达到要求,建议每年在大一年级各班选拔两三名推普员,组成推普员培训班,由测试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班级对全班同学进行辅导。每次测试前由测试站管理人员召集推普员讲解测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如何化解“机辅测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再由推普员回到班上传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熟知考试程序。[4]同时鼓励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学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共同提高普通话水平。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测试环境和学生自主练习条件。

学校应给予财政支持,提高测试机房软硬件配置。改善“机辅测试”的考场建设与运行模式,实现侯测、备测、测试封闭式循环管理,测试全程有效监控,保证人流顺利疏导,使测试科学、有序、公正地进行。加强对“机辅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基本故障的方法,保障测试系统正常运行,以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5]针对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使用人数和时间受限的情况,建议引入“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模拟测试等自主学习,减少对“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和自信心,从而有效提高测试成绩。

5.大力宣传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氛围。

(1)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在校内达成共识,并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可结合每年九月份第三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在学校教学楼、食堂外及各处宣传栏张贴或悬挂相关标语、海报。将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中的推普员组织成宣传活动小组,派发传单宣传。邀请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推广普通话讲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咨询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推普”意义。

(2)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校语委办、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活动,如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普通话语感,强化师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推动“推普”活动向纵深发展。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专业性强,社会意义重大,综合性高校应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和教学研究,利用现代管理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普通话推广应用方面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促进地方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欣桥.创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体系——纪念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5周年.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1).

[2]黄玲娟,蒋耀辉,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3]饶清翠.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管理之我见——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4(7).

[4]杨荷泉,夏玉红.从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地方高校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的考场设计及管理策略——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endprint

4.测试资源配备不足,考场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仅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房八间,备考室一间,配备远低于省内兄弟院校的平均水平。另有候考室一间,但与测试室位于不同楼层,加上考务人员不足,不利于形成理想的封闭考场环境。为避免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测试只能安排在周六日进行,由于人数众多,每学期共需安排8至10个双休日时间进行,测试周期过长。而且由于考生对“机辅测试”流程不熟悉,操作失误率高,更延长了测试整体时间。

四、优化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对策

1.设置专人专岗,深入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建议整合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一两名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全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实现科学体化管理。该项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具体环节有:制订测试计划、宣传测试意义、组织报名、缴费确认、测试安排、考务人员管理、试卷管理、测试员管理、评分任务分派、复审核查、报送普通话成绩、证书发放及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普通话培训及课程管理,具体环节有:对测试对象进行考前指导、普通话课程设置、选派普通话课程教师、审定普通话课程大纲等。[2]在测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工作就很难高效、优质地开展。

2.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设置普通话课程。

综合性高校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培训时,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策略。

(1)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口语的基础。应坚持要求各教师教育专业把普通话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技能训练”[3]。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测试达标者可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免修《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不达标者根据测试结果重新编成不同层级的教学班,在大二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由我校测试员担任授课教师,通过听音指出每位学生的问题所在,为其建立个人语音档案,制订阶段性正音方案,有针对性地辅导和纠正,使学生树立信心,逐步攻克方音难点。第二步:在大三开设《教师语言艺术》课程,规定为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加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

(2)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和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2015年以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多个省份将推行教师资格考试,为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因此,对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不仅是强化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综合性高校为社会培养优秀公务员和教师后备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师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公选课,满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测试员培养力度,鼓励学生互助提高。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针对普通话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本校资源,对语言类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广泛考察,选拔培养符合条件、责任心强的教师,报送到省语委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充实测试员队伍。另外,如果在短期内测试员人数无法达到要求,建议每年在大一年级各班选拔两三名推普员,组成推普员培训班,由测试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班级对全班同学进行辅导。每次测试前由测试站管理人员召集推普员讲解测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如何化解“机辅测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再由推普员回到班上传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熟知考试程序。[4]同时鼓励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学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共同提高普通话水平。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测试环境和学生自主练习条件。

学校应给予财政支持,提高测试机房软硬件配置。改善“机辅测试”的考场建设与运行模式,实现侯测、备测、测试封闭式循环管理,测试全程有效监控,保证人流顺利疏导,使测试科学、有序、公正地进行。加强对“机辅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基本故障的方法,保障测试系统正常运行,以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5]针对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使用人数和时间受限的情况,建议引入“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模拟测试等自主学习,减少对“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和自信心,从而有效提高测试成绩。

5.大力宣传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氛围。

(1)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在校内达成共识,并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可结合每年九月份第三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在学校教学楼、食堂外及各处宣传栏张贴或悬挂相关标语、海报。将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中的推普员组织成宣传活动小组,派发传单宣传。邀请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推广普通话讲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咨询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推普”意义。

(2)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校语委办、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活动,如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普通话语感,强化师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推动“推普”活动向纵深发展。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专业性强,社会意义重大,综合性高校应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和教学研究,利用现代管理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普通话推广应用方面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促进地方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欣桥.创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体系——纪念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5周年.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1).

[2]黄玲娟,蒋耀辉,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3]饶清翠.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管理之我见——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4(7).

[4]杨荷泉,夏玉红.从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地方高校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的考场设计及管理策略——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endprint

4.测试资源配备不足,考场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仅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房八间,备考室一间,配备远低于省内兄弟院校的平均水平。另有候考室一间,但与测试室位于不同楼层,加上考务人员不足,不利于形成理想的封闭考场环境。为避免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测试只能安排在周六日进行,由于人数众多,每学期共需安排8至10个双休日时间进行,测试周期过长。而且由于考生对“机辅测试”流程不熟悉,操作失误率高,更延长了测试整体时间。

四、优化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对策

1.设置专人专岗,深入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建议整合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一两名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全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实现科学体化管理。该项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具体环节有:制订测试计划、宣传测试意义、组织报名、缴费确认、测试安排、考务人员管理、试卷管理、测试员管理、评分任务分派、复审核查、报送普通话成绩、证书发放及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普通话培训及课程管理,具体环节有:对测试对象进行考前指导、普通话课程设置、选派普通话课程教师、审定普通话课程大纲等。[2]在测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工作就很难高效、优质地开展。

2.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设置普通话课程。

综合性高校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培训时,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策略。

(1)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口语的基础。应坚持要求各教师教育专业把普通话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技能训练”[3]。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测试达标者可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免修《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不达标者根据测试结果重新编成不同层级的教学班,在大二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由我校测试员担任授课教师,通过听音指出每位学生的问题所在,为其建立个人语音档案,制订阶段性正音方案,有针对性地辅导和纠正,使学生树立信心,逐步攻克方音难点。第二步:在大三开设《教师语言艺术》课程,规定为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加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

(2)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和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2015年以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多个省份将推行教师资格考试,为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因此,对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不仅是强化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综合性高校为社会培养优秀公务员和教师后备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师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公选课,满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测试员培养力度,鼓励学生互助提高。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针对普通话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本校资源,对语言类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广泛考察,选拔培养符合条件、责任心强的教师,报送到省语委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充实测试员队伍。另外,如果在短期内测试员人数无法达到要求,建议每年在大一年级各班选拔两三名推普员,组成推普员培训班,由测试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班级对全班同学进行辅导。每次测试前由测试站管理人员召集推普员讲解测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如何化解“机辅测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再由推普员回到班上传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熟知考试程序。[4]同时鼓励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学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共同提高普通话水平。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测试环境和学生自主练习条件。

学校应给予财政支持,提高测试机房软硬件配置。改善“机辅测试”的考场建设与运行模式,实现侯测、备测、测试封闭式循环管理,测试全程有效监控,保证人流顺利疏导,使测试科学、有序、公正地进行。加强对“机辅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基本故障的方法,保障测试系统正常运行,以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5]针对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使用人数和时间受限的情况,建议引入“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模拟测试等自主学习,减少对“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和自信心,从而有效提高测试成绩。

5.大力宣传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氛围。

(1)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在校内达成共识,并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可结合每年九月份第三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在学校教学楼、食堂外及各处宣传栏张贴或悬挂相关标语、海报。将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中的推普员组织成宣传活动小组,派发传单宣传。邀请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推广普通话讲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咨询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推普”意义。

(2)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校语委办、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活动,如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普通话语感,强化师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推动“推普”活动向纵深发展。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专业性强,社会意义重大,综合性高校应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和教学研究,利用现代管理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普通话推广应用方面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促进地方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欣桥.创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体系——纪念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5周年.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1).

[2]黄玲娟,蒋耀辉,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3]饶清翠.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管理之我见——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4(7).

[4]杨荷泉,夏玉红.从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地方高校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的考场设计及管理策略——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