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
南杉先生写旧体诗,学的是苏轼辛弃疾豪放一路,处处喷发毛文体的王气霸风;南杉先生创作现代诗歌,走的却是婉约抒情一路,点化志摩的诗句俯拾可见。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本来,作为一个金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他是有资格踌躇满志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如歌的岁月》前两辑收的都是这类旧体诗词,逼真地勾勒出这种搏斗人生的心态——“一十行省,大半山河,聚来东海创大业”(《东海》)、“东海英名响四海,一纸招贤传五湖”(《招贤》)、“三十功名化尘土,只身东海聚英豪”(《壮志雄心》)、“但是龙城东海在,金粉必传万世基”(《龙城赞》、“东海巨浪涤俗气,蛟龙风雨惊天地”(《战士》)……这里时时提到的南杉先生创业的公司,这个名词不断出现在他的旧体诗词里,仿佛是一个徘徊在他的人生途中的幽灵,一个激励他在商海沉浮中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二十年来他在社会上打拼出辉煌业绩的里程碑。南杉先生的旧体诗词不能说很成熟,却是他在马背上的记录:“东海”时时伴随他,见证他的奋斗和成功。但是很奇怪,在南杉先生的新诗创作里,这种豪迈之风悄然退去,婉约之声取而代之;搏斗的硝烟淡然散去,感情的波浪翻腾而至;英雄的事业心愈见颓然,生命的感悟力愈见升华。翻开这本《三月的雨》,公司的名字,在一百零六首新诗里竟然只出现一次。
这似乎就是说,在诗人的胸襟里,事业拼搏以及成功喜悦已经不再是引发他诗意勃然的主要动力,他对眼前功名的关心少了,心底世界更加宽了,内心的感情和人生的感悟逐渐上升,成为新诗集的主题。我不知道这种转变始于何时,在《如歌的岁月》所收的诗词与南杉先生的人生转折密切相关,收入了二○○三年至二○○九年的创作。南杉自云,一九九三年是他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之年,创业之始,二○○三年是他开始打造公司,所以,“一十行省,大半山河,聚来东海创大业”完全是写实的,公司就是他人生的主题,也是诗词的主题。但如果《三月的雨》是连接着《如歌的岁月》的创作时间(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的话,那么这种变化应该是在二○○八年年,《如歌的岁月》第三辑新诗创作里已经出现了对事业成功后的反思端倪,在《信仰》里诗人反复追问自己:我是否很勇敢?又回答:我真的不太勇敢。因为——
我知道/每次清晨醒来的第一个问号/每次夜幕降临的最后一个疑惑/就是/人生何处是起点/何处是终点?
我真的很想大声呐喊/这个像堡垒的世界/压抑了每一个灵魂的自由生长
我真的很想大声呐喊,/不要物欲横流的世界/我只要信仰、信仰!
诗表达的心态,稍稍透露出这位成功人士内心深处的一点苦闷,这不是无病呻吟,恰恰是一种对自身处境的怀疑与追问,有了寻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但是,诗人所说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将以怎样的真诚心去寻求“信仰”呢?我以为这是解读他第二本诗集《三月的雨》的钥匙。如果这样理解比较接近诗人的实际的精神状况,那么,这本诗集中描写爱情的追求与失落、人生在成功后产生的虚无感、对于物质世界的洞察与参破、以及向普通人生境界的回归等等主题,都有了可以落脚的实处。我不能说诗人已经找到或悟到了具体的人生信仰,这是需要我们花一生之力去探究的,但是诗集里很真实地留下了诗人探究的过程和点滴的体会,一切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这本诗集共分十二编,基本上按照主题分类,顾及诗与歌词的样式。前四编的感情世界基本相近,我想选一首典型的作品来说明诗人所描写的精神状态:
你说你最爱吃冰激凌/那草莓的火焰/就像你们热烈的爱情
你说你最爱吃冰激凌/那甜甜的味道/就像你们愉悦的心情
那个下雪的冬天/你又在吃冰激凌/还是草莓的香味/还是纯洁的乳汁/却没有看到你往日陶醉的神情
那个下雪的冬季/你还在吃冰激凌/还是坐在那张椅子/还是依偎在他身边/却再也见不着你一直幸福的表情
原来你在吃着带泪的冰激凌/一支咸咸的冰激凌/是结束一段刻骨铭心的激情
原来你在吃着苦涩的冰激凌/一支伤心地冰激凌/是终结一段往事如烟的爱情
……
这首诗似乎客观地描绘了一个女性的感情生活,冰激凌是现代诗里常用的象征物,但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诗人写了作为“物”的冰激凌和作为动作的“吃冰激凌”的环境氛围都没有发生变化,看上去一切如常,但是,冰激凌所指的象征——内在的质地已经发生了变化,冰激凌成为“咸咸的”、“苦涩的”,旁人并不知道,只有吃冰激凌的人才心知肚明。诗人采用了“还是……还是……”或者“又在……还在……”这样的延续性介词,暗示生活表象沒有变化,可是在“下雪的冬天”——“下雪的冬季”之间微妙的一字之变异中,让人意识到,爱情的终结往往不是突变的,而是在不知不觉看似甜蜜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发生了。爱情的终结也是一个象征,而且在南杉的诗歌里被反复应用,暗示的是自己心理发生的变异。这样,诗中描写的“你”也可以是男性的“我”,冰激凌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人生的理想,尽管这个理想还有点甜腻。
第四辑以后,诗集的排列很有意思:第五辑写人生苦短,第六辑写佛道感悟,第七辑写父亲之悼,第八辑写女儿之爱,第九辑写生命之光,第十辑写诗歌礼赞,十一辑写故乡之路,十二集写世界彼岸,形成了人生/宗教(此岸与彼岸的组合)、父亲/女儿(时间循环的组合)、生命/诗歌(人性的组合)、故乡/西雅图(世界空间的组合),四组性灵对话,都没有离开诗人的现实行踪和心灵路程,但是,《如歌的岁月》中的商海沉浮、风雨兼程、战斗犹酣、壮志抒情的功名气息一扫而净,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路斩将夺关的商界老总的彪悍身影,回归了诗歌本色,讴歌起褪尽人间硝烟的生命本体。我把这种生命状态视为普通人生的境界,如禅宗公案所言,人生真谛无非吃粥洗碗。标志性的转折是那首《随遇而安》,描绘了一种与世界进化目标相反的人生境界:
我不知道/我前世的前世/是否一直生活在东方/只是/我时常感觉/我的灵魂曾经 飘荡/在中世纪的西方/那个愚昧而黑暗的时代/正需要冲破黎明的曙光/也许有期待才是最幸福的/多么希望/我也是人们最希冀的那缕目光/还有/那缓缓流淌的河流/那慢慢飘散的炊烟/那沉默不语的山峦/那永远沉睡的村庄/除了月亮/只有星星是夜晚唯一的亮光/除了白云/只有牛羊光顾的遥远的地方/除了歌唱/只有晚霞萦绕在诗意的天边/除了英雄/没有什么称颂的荣光/除了史诗/没有什么可以百世流芳
我现在却只能/——随遇而安/在现代快速的列车上/在令人窒息的城市空间/我现在必须/——随遇而安/这世界已经变化太快/何不如问问苍天!
这首诗的自注里,诗人有如下说明:“有朋友晨发短信‘看到浮士德的一段话:我要探究窥测事物的核心,我要得到关于整个存在的知识,我因此牺牲我灵魂的幸福,我甘愿为一个时间极短的理解永招天谴。我回短信:于个人而言对先知的求索精神深表敬佩,对人类和世界而言——我有时候想人类要这么多智者干吗?上帝让世界中万物慢慢发展,即使愚昧一点但更长久,物资少一点但更幸福。我是个怀旧和保守主义者,以前是改革和理想主义者。年龄大些,才觉得地球像个人,不需要我们太过自作聪明。人本质上还是动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慢慢进化未必不是人类的福祉,像我们崇拜的浮士德们可能会拔苗助长。真理太多,科技发达,地球危矣。”
看了这段夫子自道,才理解《随遇而安》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转了一个弯:整首诗的起兴由浮士德的一句话引起,所以“中世纪的西方”一直到“冲破黎明的曙光”,写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称之谓“复兴”,就是要“复”古希腊之文化传统,“兴”人性的自然美好之态,反对的是中世纪的宗教黑暗、迷信和愚昧。但是,在诗人的理想中,古希腊文化传统的理想一切都是与“现代”相反的——“月亮”和“星星”是现代科学的反义词:自然;“白云”和“牛羊”是现代城市的反义词:乡野;“歌唱”和“晚霞”是现代传媒的反义词:天籁;“英雄”和“史诗”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反义词:英雄时代。好啦,历史给欧洲的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们)开了一个玩笑,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企图要恢复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光荣,但是现实世界却导致了“现代列车”的疯狂向前——造成了我们今天人性被严重压抑的生活窘状,“随遇而安”在诗歌里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的生活态度,而是在现代快速列车里苟延残喘的惨状。如果说,浮士德的年代可以为求真理而牺牲灵魂的幸福,不失为英雄的时代,而今天,这样的代价即使愿意也无从付讫,我们只能在畏畏缩缩的精神状态下自渎般地“随遇而安”。这首诗在意识形态上具有颠覆性,我非常喜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含而不露,一系列的象征性的描摹,隐含了诗人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严肃反思。有了这样的大境界,才谈得上人生的感悟。
一个久经沙场的勇士开始反思建功立业是否合乎人性,一个商海汹涌中闖荡的成功者别人可能羡慕不已,但是他却在诗歌里披露了内心深处的软弱的情愫,他体尝到了自己为人子的回天无力,为人父的亲女之情——藤蔓的比喻让人想起王尔德童话里的夜莺。他没有因为洞察了人世中的真相而坠入虚无,而是回归了普通的人生境界,生命、诗歌、亲人、故乡……一直扩大到整个世界(西半球)。人生境界越是朴素越是升华,生命境界越是淡泊越是高远,心灵的境界越是空无越是富有,诗歌的境界越是真诚越有魅力,我虽然还不认识南杉先生,无从了解他的传奇人生,但从这些诗歌中,看得出人生的勇敢与诗歌的至爱如何在真诚的努力下结合起来,形成他独特的探索信仰之路。南杉先生这本诗集的佳品不少,值得赏味,似乎已经有爱好者在每首诗尾添加点评,读者也可以自己体会去细细咀嚼。我向来不懂诗,就不多言了。可以遥想的是,南杉先生的人生追求会越走越好,他的诗歌也将会越来有境界。当勉励之。是为序。
(责任编辑: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