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新课的成功与否,与是否有效地导入有很大的关系。有效的导入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笔者谈谈常见的五种导入方法。
一、诗词导入法
诗词名句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学生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脱口而出。通过诗词导入,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笔者让学生背诵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然后引出“红杏出墙”是植物的一种向性运动,这种运动可以使植物的茎和叶处于最佳利用光能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接受足够的太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在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叫吲哚乙酸的激素,因为它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又叫生长素,它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纵向生长。这样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二、旧知识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笔者在教学“DNA的复制”一课时,首先叫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此基因上顺势提问:“DNA怎样才能进行准确无误的复制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过渡到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按碱基互补原则复制的新课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就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网络图片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时,可以在上课前先给学生欣赏一下豌豆的图片,然后导入新课。师:大家认识这种植物吗?生:应该是豌豆。师:大家觉得豌豆的用途有哪些?生:可以吃,用豌豆做的豆沙包可好吃了……还可以作为观赏植株……师:嗬,大家一下说了这么多,这个豌豆不光有大家说的这些作用,它还是多栖明星呢,本来它在饮食界混得好好的,可它偏偏不消停,又混入生物研究圈。别说,它还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此在生物学上名声大振,也因此“名垂青史”。大家想知道它的经历吗?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第一个经历,那就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
四、故事改编导入法
在学习“ATP的结构”一节时,笔者将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的故事加以改编,然后通过改编的故事导入新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把一只青蛙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慢慢加热,青蛙刚开始时觉得水温很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后,青蛙发现已无法再忍受这个高温时,为时已晚,它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第二只同样大小的青蛙则把其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奋力地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第三只同样大小的青蛙则喂食适量的ATP,同样也投入到已经煮沸的开水中,这时青蛙也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几乎在触水的一瞬间,也奋力地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这只青蛙跳得比第二只还要高许多,而且空中姿态也很美。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是不是ATP起了神奇的作用?ATP究竟是什么东西呀?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
五、多媒体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多媒体集图形、声音、动作、板书于一体,可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如果内容设计得当,多媒体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例如,在讲授“生物与进化”一章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桦尺蛾”的视频,全长3分钟左右。内容简介如下:英国某地有一个小山村,在离村不远的树林里栖息着两种桦尺蛾,一种浅色,一种深色,树林里的小鸟以桦尺蛾为食。因为深色的桦尺蛾易被吃掉,所以数量较少。在经历了几十年后,这个小山村被开发了,一下变成了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排放的黑烟渐渐把树干染成了黑色,树林的环境发生改变,这时浅色的桦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树干上,很容易被鸟类发现吃掉而不易生存下来;深色的桦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树干上,因体色与周围环境大体一致,而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数量反而越来越多。这就是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占多数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视频案例,可以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加深了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程度。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