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摘 要:城市化的发展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要转变为市民,需要从文化知识、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综合转变,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农村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优秀的农村人,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发展中体现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在农村创办高中、高职院校,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的身份地位真正提高。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市化;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77-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内容都体现出国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决心,农村教育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
一、农村教育正在全面发展
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思想决定了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改革开放之前,在农村,一般家庭的人口数量都在7—10人左右,让所有小孩接受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就会选择让男孩入学,而现今社会,农村同城市一样,也在响应计划生育的政策,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已从之前的7—10人缩减为4—6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再延续,由于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小学初中上学均免学费,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自愿的送孩子去上学,因此,是国家的政策改变了农村家庭对子女上学的态度。
家庭态度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带动了农村创办学校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范围要小很多,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愿意到城市生活,而农村的学校也只开设至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要到镇上或县城上高中,因此,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初中教育的投资,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免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凡适龄儿童都必须履行这项义务,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子女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一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提高农村基层学生的教育质量。以陕西省为例,每年会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振兴计划”考试,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医、从教,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相应的其他省市,也有“三支一扶”等政策,不断为农村培养基层人才。每年定额分配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全面的知识,使得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大学毕业生对农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很先进,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年轻教师会用更为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也更吸引学生的集中力,再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设备的大力投资,让农村学生能够全面学习计算机、体育运动等课程,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小。
农村教育的改变是全面的,从农民家庭态度的转变、学费全免到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再到课程范围的全面扩大,这些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未来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随之减少,政府关于农村教育的有利政策在这些情况下显得有心无力,城市化的发展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地减少,部分学生没有家长辅导作业,有些课程还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学校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校工作无法全面运作,这就使农村教育不能与城市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并论。
其次,农村少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到城市去读高中、读大学,学业完成后却只想留在城市,并不愿再回到家乡去,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农村没有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只能做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或者继续务农,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将毫无价值。
第三,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一部分,半数是文盲,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是最难做的,他们不愿学习文化知识,不愿学习新型机器的操作方法,排斥城市,排斥一切新事物,坚定不移地守着自有的一方土地,并坚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学到一门手艺就可以生存下去。这种思想会间接影响到年轻人,导致许多学生在上学中途辍学,这种现象通常是集体出现的,带有跟风的趋势,使得对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农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只有全部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了,城市才会无条件地接受农村人,这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农村教育工作最艰难的一项,就是怎样提高农民的身份地位,长期以来,农民的地位一直被归为中下层,这是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翻这种思想,农民与市民同样是我国的公民,仅仅是生活地域和工作性质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农村教育就是要让农民自己意识到这一道理,让所有农民知道,他们与全国的市民都是平等的,因此农村教育不是一味地让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而是让城市人尊重农民,让农民以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感到自豪。
三、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小部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盲目进入城市并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生活方式等,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人。要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和生活方式,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知识,还应包括先进设备的操作、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增强以及精神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创办高中、高职学校。农村普及教育,就是推行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学校的辍学率,但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就一定要在“普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能认为农村子女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读高中、读大学,未来的农村教育,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来积极创办高中,积极鼓励本地区的孩子继续读高中、读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人的思想,教育政策的推行,是让人们能理智地选择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因此,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更要鼓励农村办出有特色的高中、高职学校,让农村孩子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知识。
第二,确保教学设备、教师资源达到国家标准。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就要确保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政府参与大力宣传,与城市学校建立一对一互助项目,在农村学校增加图书馆、计算机教室,与城市学生共享资源,并定期交换图书学习,使各类图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投资教学,增加奖助学金的发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不再由本学校管理,而是在县级范围内统一管理,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缓和薄弱学科的部分,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实现“同区域同等级”。
第三,因地制宜,创办适应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学校;鼓励农村知识青年个人办学。借助地域优势,吸引大型企业到农村创办职业学校,扩充农业知识的比例,增加职业技能的学习课程,培养专向人才;鼓励农村知识青年回到农村自主办学,支持企业与学校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合理利用惠农政策,向政府申请先进的农用设备,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传授指导;鼓励专业协会免费为农村的贫困者、妇女提供就业指导,为农民从农业劳动向城市非农产业劳动的转换提供平台。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是农村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在外来企业培养专向人才的同时,发挥农业优势,推广农产品,与外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农业经济;政府要在三农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多的惠农政策,扩大农村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农民接触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会增多,农村孩子学到的知识会更多地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联系着城市化和民生,农村教育就是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学习到同等的文化知识,改变弱势地位,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农民市民化,真正达到城市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蔡日方.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面临新的形势[EB/OL].www.china.com.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3.
[5]朱劲松.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化率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4).
[6]任宏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J].改革.2004(5).
[7]张慧芳,张伟伟.卢朝东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以皖北地区农村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8]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
[9]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何琼锋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J].经济地理,2007(4).
[10]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王善迈.教育投资与产出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