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驰
摘 要:在刀光剑影的年代已成为历史后,新时代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尤其是广大80、90后们,对历史,无论是古代抑或近代,新中国成立前抑或之后,由于受到当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其历史观被不同程度的扭曲。虽然当今80、90后的历史观处于波动状态,但只要加以科学的引导,随着社会转型脚步的加快、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80、90后作为中国的一个巨大的充满朝气的群体,其历史意识终会走出淡漠的功利化迷惘,走向人类文明的主流、走向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历史;80、90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78-0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
上面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是的,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一部英雄化的史诗级作品《三国演义》的开场诗,气势如虹,透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叹与命运多舛的淡然,发人深省。然而,在刀光剑影的那个年代过去近两千年后,新时代的人们似乎都如古人般,或是任意戏说历史,或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尤其是广大80、90后们,对历史,无论是古代抑或近代,新中国成立前抑或成立后的历史,普遍存在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其历史观受到当今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已被不同程度的扭曲。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当今80、90后对历史的认知与迷惘及其反思。
一、离历史有多远——迷陷在“伪史”旋涡中的淡漠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最基本也最“忽悠”人的问题,历史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当今所谓“学术超男超女”风行的时代,好似一个涂脂粉末的戏子,谁“打扮”的时尚,谁唱得响亮,谁就是“历史”,而大多不管你这出处是正史野史还是自撰史,这一点一些电视台的所谓“评说历史”的节目应当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对历史的戏说甚至披露的各种所谓新的“历史真相”,无疑是对历史的嘲弄,这种做法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那我们跳出这个时代,看一下这个大而泛的问题在学术史上是怎么解释的。
我国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开始就对史学做出了新的界定:“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而世界最大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为:“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通过上述论述,可以总结出历史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直观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所谓“真相只有一个”。另一层是主观的,是当时或后人的描述以及为此而衍生出的思考与解释,所谓“以史为鉴”,正是后一层含义的意义所在。但时光倒流不可逆转,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后一层含义中的内容能尽可能接近于前一层,也就是尽力符合历史事实。因为“以史为鉴”自然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为参鉴,否则就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而所谓“历史观”,则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的看法,是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然而,当今的时代导向从不同程度上在扭曲人们的历史观,尤其是相对涉世不深、历史素养不足的80、90后們,更是对历史认知与迷惘的重灾区。譬如早已饱受诟病的“历史戏说剧”的泛滥,创造了一个用影视等媒介表现的历史,这种历史严重影响了80、90后们的历史观。进入21世纪以来,“影视史”已与正史、野史成鼎足之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史”的影响正越来越大,很多80、90后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是拜“影视史”所赐,对戏说的历史信以为真。而各种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的胡编乱造,有的戏说恶搞,这方面相关的影视剧和事例数不胜数,像努尔哈赤大写毛笔字,康熙和苏麻喇姑爱得死去活来,吴三桂成了敢爱敢恨正气凛然的热血男儿……诸如此类的荒唐戏说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导向。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80、90后观众囫囵吞枣,照单全收。久而久之,“影视戏说历史”在不少人心中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一种较离谱的主观历史观取代客观的历史观,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不自觉地将社会意识放到了社会存在上面。其结果,必然是将历史虚无化,认为“反正都是假的,谁知道哪些是真的呢?”这是一种迷陷在“伪史”旋涡中的淡漠,从而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80、90后以戏谑的视角解构那些本应该严肃对待的史实,以淡漠的眼光有意无意地“忽视”我们的祖辈甚至父母辈曾经经历过的悲剧。
在《南京南京》热映期间,据报道,大连一对90后情侣在影院看《南京!南京!》时居然对日本军国主义屠杀中国军民时的场面频频笑场,当看到慰安妇的悲惨遭遇时竟然还在大加讨论哪个身材好。虽然这仅是个例,但这显示出了80、90后民族历史意识的淡漠与轻视,其后果绝对是可怕的。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源头正是“影视史”所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这样,许多80、90后迷陷在“伪史”的旋涡中无力反思与鉴别,又相当程度上导致整个80、90后群体对历史的集体淡漠,如此恶性循环,民族振兴何日来临?
二、思想能飞多高——功利化下历史观的罪与罚
上面初步阐释了社会上的不良历史观对80、90后的误导倾向,必须承认,这种倾向有娱乐化的成分,固然不严肃不科学,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还是应该理性面对它的价值所在并予以适当引导。毕竟,无论是“学术娱乐化”抑或“历史影视化”,即便导向动机不纯与商业化行为,还是或多或少可以给80、90以一些历史知识,当然关键是要正本清源,剔除“伪史”,这对于很大一部分在功利主义熏陶下的青少年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的确,笔者非常遗憾地在主流媒体、网络和生活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国未来甚至现在的主体人群(毕竟80后不少也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逐渐褪去青涩趋于成熟),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出身的80、90后都对历史比较淡漠,理科生尤甚,对史实的掌握欠缺不说,历史观在市场浪潮冲击下早已“一切向钱看”。反映在具体层面上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学习功利化。功利化下“有用的历史”即涉及考大学、考研考公务员、职场需要、领导要求等“用心”去看看,“无用的历史”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体以应付为主,事后就忘,将历史作为敲门砖来看待。
二是历史认知功利化。分析史实时完全套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价值观甚至尔虞我诈的“物质利益(Materialbenefits)衡量观”,有意无意忽视曲解历史上一大批为国家民族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为真正的自由民主而奉献一生的革命家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芸芸大众。这些人从根本上来说当然也是为了自我的利益,只不过他们追求的是精神利益(Spiritbenefits),他们的思想在功利主义横行的今天,在大多数人尤其是80、90后眼中是难以想象的,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让逐渐走入社会的青少年们被迫屈从于强权淫威、屈从于物质利益,昔日的理想越飞越远,思想的翅膀越飞越低,在现实的旋涡中兜圈子,可谓悲矣。自然而然,这些扭曲与弱化的历史观对我们这个民族反思历史、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是相当困难的,其结果,历史的“罪与罚”将再次上演,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三、80、90后的无辜与无奈——多层次“原点”探析
的确,社会“伪史旋涡”、历史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在80、90后的历史观中逐渐生根发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这完全不能成为一棒子打死80、90后对历史认知的借口。因为,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群体,其地位其实是相当尴尬,外来思想的传播与“中国特色”文化的浸染让这一代人的历史观进退维谷,再加上迟迟不能让自我声音进入所谓主流媒体,可谓无奈又无力,而这一切的“原点”性因素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型构成部分,家庭在人的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青少年教育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青少年所在的集体;(4)青少年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青少年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年幼者以父母和家庭中长者的言行为认同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并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会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约束自身社会行为的信念、习惯与规范。父母的生活目标、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常常对子女的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在不少家长自身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以实用主义为教育的基本准则,万事“有利上、无利下”,而“利”又被简单灌输为“物质利益”,有利于考试升学出国赚钱的就威逼利诱子女去做,这尤其对身心发育尚处于成长阶段的80、90后的历史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功利主义瓦解个人理想与诱导历史观首先从家庭层面上进行,继而扩散“与社会接轨”,表面上看很实用,其实也很无奈,所带来的弊端不一而足。
2.学校。学校教育在80、90后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80、90后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历史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此外,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他力量高出一筹,成为广大80、90后成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现今中国学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对青少年的历史观的形成与引导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这反映在三个领域:(1)教材内容的不适当。其他教材不提,我们单看看高中历史课本,其内容思想相对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倡导“与时俱进”,但受限于种种因素,我们的课本大多更新缓慢,这是大多数未新课改的情况,那新课改之后呢?两个字,更糟。这不是要批判指责课改,恰恰相反,课改必须推进,但现在的方向我以为有所偏差,尤其是2004年后实行的大纲版人教版教材。首先,将原先编年体叙史方式改为专题式,即分为政、经、文等领域,每个领域单独叙史,而要正确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来龙去脉这对有相当历史基础的学生而言都不是件轻松事,更何况是在学生普遍缺乏史实的基础上。其次,史论有盖过史实之嫌,采用专题史后,史论量大增,有向政治课本发展趋向。众所周知,“论从史出”,一味引导避实就虚让人对历史除了死记硬背就是昏昏欲睡。(2)教学方法的功利化。为了升学考试进行高强度补课、分班,要考的拼命做题,不考的敷衍了事,历史课本身就功利化了,历史观要正确形成发展那就阻力重重。这种现象在率先进行新课改的一些省份表现更为突出,对90后的影响更为巨大。(3)考试制度的不科学。这点饱受诟病,在此不作分析,只是,有些省份为了改革考试制度,发展所谓“素质教育”,走向了一条披着“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之路,这种改革,前景不容乐观。
3.社会。这点在上面讲的“伪史旋涡”、“历史功利主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还要提一下的是,一些专家教授甚至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在一些领域上与党中央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有些许偏差,网络上流行的若干段子从某种意义上就反映了这一点。
四、彼岸的希望——塑造80、90后历史观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80、90后的历史认知前景令人担忧,虽然历史发展的必然终会将其引入正确的轨道,但我们为了不让悲剧发生,有必要现在行动,塑造80、90后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為此必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大力弘扬科学历史观。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勇于面对昔日的得与失。在古代史方面,将历史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标准相结合,反对对历史认知的片面化与绝对化;在近现代史方面,既要尽量公开不涉及机密的史实,又要适当解除一些束缚,打破某些人头脑中的禁区。只有理性面对过去的成绩与不足,才能引导促进80、90后历史观的成熟,继而推动整个民族历史观的成熟。
2.改革教育制度。这点早已有大量分析,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除了倡导建立发展“学校—家庭双轨教育体系”,改革与重视历史课教育,共同构建80、90后的科学历史观,还建议在没有根本改革考试制度前提下,不要贸然对历史教学考核方式制度进行大幅修改。因为大量事实证明,一些教育考核模式、口号的“更新”非但成效不佳,而且极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造成“悲剧中的悲剧”,这对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发展没有多少益处。
3.構建正确社会导向。历史是一门科学,作为学术,必须严肃,而作为普及性科学,不求严肃但求负责任。影视文学、讲坛式历史讲座形式完全可以创新,以此符合80、90后审美价值,但希望能尽量做到负责任,分清史实与虚构,讲明历史结构脉络,非如此,怕本求“娱人”,结果成“愚人”。此外,还有必要抛弃一些戏说胡侃型的“说古不说今,说外不说中”的庸俗化倾向,把投资在“娱乐历史”上的资金放到制作一批真实反映历史的纪录片上,并大力宣传,像中央电视台前几年的《大国崛起》都是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较好的历史观引导价值。
4.重振80、90后精神。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现实原因,我国80、90后在20世纪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后在市场经济浪潮与多重压力制约诱导下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渐起,历史观也趋于功利化。而在新世纪的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完善80、90后的历史观,突破口在于重振其精神。只有真正鼓励创新、推进相对自由民主的学风、建设师生关系融洽又不乏理性争论的“和谐校园”,80、90后扭曲的历史观也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的修正。
总之,虽然80、90后的历史观处于波动状态,但我仍乐观地认为,80、90后作为中国的一个巨大群体,随着社会转型脚步的加快、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历史观终会走出淡漠的功利化迷惘,走向人类文明的主流、走向新时代的康庄大道。在今后的若干年,他们会逐渐走上社会的中心舞台,成为建设新时代的中坚。星之所在,终会到来,我坚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范金豹.苏霍姆林斯基的三个“书籍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4-09-30(8).
[4]昨天的世纪——一个80后的历史观[EB/OL].(2008-05-27).
http://www.xici.net/b126934/d71187128.htm.
[5]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EB/OL].(2009-10-15).http://www.bj-chengkao.cn/ckfd/2009/1015/435.html.
[6]厦门大学历史教授罗耀九猛批:施琅绝不是什么民族英雄[EB/OL].(2007-10-3).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1
0/show839573c30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