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芬
(泰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当今的话语表达不再局限于口语或文本形式,而是注入了声音,颜色,图片,动作,动画等手段。就话语表达的图文关系,Kress & Leeuwen(2006)认为,图像和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但不依赖文字说明,因为它本身既是有组织的(organized),又是有结构的(structured)(朱永生,2007)。扩展来看,注入话语的多种手段形式在协助文字表达的同时也在传递本身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语义并融入自己的文化特征。本文尝试以一张照片为例,以多模态的SFL理论基础为理论来源探究多模态手段的赏析途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大多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石的,因为多模态话语既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同时还接受了语域思想,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解读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语境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1.元功能理论
韩礼德认为,元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是语言所固有的用途,是语言的普遍特征(Halliday, 1967:243;1973;1985; 胡壮麟 et al, 2005)。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概念元功能: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2)人际元功能:话语交际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语篇元功能: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完整思想的语篇。
2.语域思想
根据韩礼德(1978),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会引起语言功能的变化从而语言形式也会有所改变,这就是语域,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
(1)语场即话语范围,指的是话语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2)语旨即话语基调,指的是话语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3)语式即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
以上三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为每一个具体的话语交际提供语境构型(胡壮麟 et al. 2005)。
3.元功能和语域思想之间的关系
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和语域思想之间的关系,J. R. Martin(2010)首先引用Lemke(1995)的观点,认为社会情景语境和话语语言之间是互相推进,互为体现(realization)关系的。这种体现关系蕴含了语言解释(construes),被解释(is construed)或者重构(reconstrues)社会情景语境。如图1(Martin,2010):
图1 语言与社会情景语境
按照这一图示,语言的元功能投射在社会情景语境上,受语域的三个变量的制约。其中,语场影响了概念意义,语旨影响了人际意义,语式影响了语篇意义,如图2(Martin,2010):
图2 语言元功能和语域
从语言的元功能和语域思想来理解多模态手段的作用,可以构建在话语表达的过程中,各种模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下如何在体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
本文选用的照片是1935年,在中国绥远边境地区一群年轻的教师在烈日下暴晒训练的事例。当时,刚刚签订《何梅协定》,日方要求中方军民不能有明显抗战(日)团体,言论和行为(此为《何梅协定》第九条“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 ,因此在各大报纸,如若出现抗战(日)字眼,均会以XX代替。年轻的教师因为无法拿起枪杆抗战(日),便以在烈日下暴晒,紧握双拳,昂首挺立,用脊背抵抗烈阳的形式来宣泄报国热忱。
本文分别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不同的层面分析照片上所呈现的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并引入语域思想评述照片产生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意义。
1.概念意义
作为概念意义的再现,照片上所呈现的主要是参与者(participant)的行为,照片选取的目标对象和当时的环境特征。
(1)行为者(actor):照片的参与者是一群绥远边境的教师,队列两排。前面是两名教官做示范动作,始终握紧双拳昂首挺立。中间有几个教师有点体力不支倾斜身体但还是紧握双拳,尽力支撑;(2)目标对象(goal):照片的选材是以这群教师作为主要目标对象。而远处被网住的庭宇和右上方乌云压境的背景均是照片在保存过程中历史的痕迹;(3)环境(circumstance):透过黑白色的照片可以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通过教师的气势又能联想他们冲锋陷阵的激情。然而黑云压境和被笼罩的亭台树木又让人感觉几分无奈;(4)小结:这张照片从参与的人物,到描述的对象再到渲染的环境都给出了一个可供欣赏的空间。从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即:语场。
2.人际意义
作为人际意义的表达,这张照片作者在选材取景上是从专业的角度让欣赏者了解当时的人物状态。
(1)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照片上的教师均以站姿呈现,队伍前面有两位军官在做示范动作,由此可见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关系;(2)照片设计者的交际目的:照片拍摄者选取的角度是从教师左侧面取景,这样既凸显了将士们裸露的脊梁又捕捉到了将士们层层而立的背影避免了直接跟烈日冲突;(3)照片解读者的介入:作为不同时代的解读者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方式,但是离开语境任何人也不会有全面的解读;(4)小结:照片体现了将士们赤手空拳,勇斗烈日的无奈,但又充满决心和力量。拍摄者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专业的取景定格了历史。从这个历史的瞬间让人们了解了当时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在当时环境状况下的责任,即:语旨。
3.语篇意义
照片手段在协助构建语篇的时候一般是在传达一些信息,即:
(1)信息分布:照片上已知信息信息的分布在教师、脊背、背影(人);远处的亭台、树木;右上方的黑云(物)。而新信息则是摄影者通过取材摄影所要传达的信息,即:教师这样赤手空拳独特表现的原因和内在意义,摄影者在取材时的想法,照片解读者的预期等内容。通过“已知信息+新信息”,达到让照片赏析者既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又能掌握民众的心理;(2)信息起点:这张照片是从一个相对能拍摄到整个训练场的高度取景,以人物为出发点向四周扩散到远处的亭台树木,最终又定格在人物身上,突出了人物的特征;(3)信息焦点:照片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停留在了人物身上,通过教师的表现来显示抗战的信心与力量。最重要的是:他们赤手空拳、裸露着脊梁、背朝太阳 ---即使手无寸铁也要抗战到底;(4)小结:通过对照片上呈现的信息的分析,解读者探求新信息,寻找历史、咨询专家,对当时的情景进行再现,了解照片是如何拍摄的,拍摄时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照片拍摄之后还有什么?怎样发生的?即:语式。
作为一种模态手段的尝试性分析,这张抗战照片所承载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通过语域的评述更能体会当时抗战时的气氛与民众的心理状态。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思想至少有以下几种:
(1)当时日本政府方面的态度:不允许一切抵抗日本形式﹑气氛的存在(详见何梅协定);(2)中国国民政府的退缩:不允许民众有抗战舆论(例如:燕京日报以XX代替抗战);(3)中国教师,民众的抗战决心:坚强的身影,愤怒的双拳;(4)摄影者的爱国情操:取景选材,用心良苦;(5)欣赏者的解读:研读历史,读懂照片。
读懂照片便能读懂历史,这对欣赏照片来说很有借鉴意义。通过对照片这一模态手段的分析,我们认为赏析诸如图片的多模态形成也可以从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和语域思想着手,来读懂图片。
正如朱永生教授(2007)所说“多模态话语分析由于缺乏严格意语法意义的标记和线性关系,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在进行照片分析时也已经意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历史知识,摄影常识的限制,对照片所呈现出的意义也是由专家提醒才得以读懂照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Martin, J.R. Analyzing Genre: Functional Parameters [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
[3]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5]杨信彰.马丁对语域理论的发展和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