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展 李 娜[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烟台 264199]
作 者:赵宏展、李 娜,硕士,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是“二战”后期美国戏剧界的第一部卓越剧作,然而该剧在1944年上演时却观众寥寥。有趣的是,演出率先征服了评论家,接下来的几周内好评如潮,观众开始对其投以高度的热情和普遍的认可。该剧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四次纽约剧评界奖,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也因此一举成名。
一、出走《玻璃动物园》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的性质,剧中的汤姆和田纳西同名。故事描写的是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一个工人家庭:这是一个及其普通的家庭,同时又有其特殊之处。普通之处在于它属于“二战”时代背景下众多经济拮据的美国家庭中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剧中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温费尔德很久以前就抛弃了家人,离家出走,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真实地出现在舞台上,只有一副壁炉边上的一张堪比真人大小的相片。①为维持生计,汤姆受雇于一家鞋厂做仓库小职员。如果一家人能积极地面对现实、安于现状,故事也不会那么复杂,温菲尔德一家也不至于如此无奈、凄凉。
经济大萧条(1929—1933)席卷全球,美国经济也难逃此劫。1937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艰难复苏期,危机过去了,但危机留下的阴影在这一代人身上是难以抹去的,汤姆就是其中一个。继父亲出走若干年之后,他也步其后尘了。汤姆的出走绝非偶然,其中不乏经济因素和生活压力。本来就步履维艰了,再加上姐姐没有工作,母亲又爱唠叨,汤姆感觉身心疲惫。当整夜整夜地看电影也难以帮他逃避现实的时候,他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对电影腻烦了,马上要采取行动!”
二、追逐神话对于汤姆的出走,同样不可忽略的是人的本质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变化。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从人类普遍精神的角度,以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工具。②
荣格对于人类心理的探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个文化及不同时期的神学、宗教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他揭示了人类在潜意识层面隐藏的、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好比是个大仓库,储存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普遍经验,这是与生俱来的,对我们后天行为特别是情感方面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它的无意识的特性,我们又无法直接感知,只能从这些影响的表象中间接了解。荣格认为,人的精神中有一个神话创作层面,该层面不但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共有,也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这一层面被他称为集体无意识。无论是精神分裂者还是正常人,都力图创造一种使他们能够“同化未知的精神现象,从而能够与他们自己的世界相协和”③的世界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幻想世界”,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赖以生存的神话,在与外界世界的接触过程中融合了自身的经历,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不管神话在科学层面上真实与否,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它的内在冲动。剧中的汤姆就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冲动。单调乏味的工作压抑了人的本性,把人变成了服务于商品社会的机器,工人不得不出卖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性。就其渊源来说,它们暗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在有的人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而未能显露出来,而在有的人身上则被以不同的方式压抑了。汤姆的精神世界里,这股暗流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他意识到了自己不能老于这种抹煞人性、消磨意志的机械活动之中,他要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实现对神话的追求。
汤姆厌倦了鞋厂的生活,他要逃离这种状况。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可以看得出汤姆并不快乐,但他感觉到的只是要逃脱的模糊冲动,这种冲动并没有冲破无意识的阻碍,他单知道要躲避乏味的工作,却不知道要竭力追求什么,这是被压抑的神话在心灵上的体现。根据荣格的理论,无数现代人之所以显得神经质和不愉快,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他们将意识深处的神话创造层面让渡出去的缘故。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汤姆必须承担起养家的义务,汤姆暂时把他的神话创造层面让渡了出去。这是免于与社会冲突、实现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精神机制。在潜意识的要求和现实的挫折面前,汤姆找到了得以解脱的方法,那就是躲进电影院,在虚拟的世界里满足无意识对神话的渴望,而电影又恰恰对无意识的觉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激情、冒险,这就是汤姆想要的,这才是“本性”的东西。从他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起,神话就找到了现实生活的表达形式,也从那一刻起,汤姆的命运就被贴上了封条。汤姆在出走以后的生活究竟怎样,除了他在最后的独白中说到的“我漂荡到许多地方去过”之外,我们无从知晓,然而“一个观念在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仅仅是指它的存在”④,就像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孜孜不倦地履行太阳仪式一样,出走同样赋予了汤姆以生命的意义。
三、母亲原型汤姆离家的另一个内在原因是他的母亲。从某种意义说,一方面是他的母亲把他赶出了家门,另一方面他又是去寻找母爱,满足对古老的母亲原型的渴望。原型说也是荣格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原型其实也就是集体无意识所蕴含的内容。它是一种遗传下来的先定性倾向,决定了人的行为和思想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原型本身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只是一种决定我们思考行为的组织原则“,我们根据一个表象的内容确定它是原始的,但此时这种内容已经处于意识状态,并且已由意识的材料填充其中了”⑤。
换言之,原型是一种精神的内在倾向,它需要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上表现出来。这种表象是有意识的,只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表象,我们才能确定原型的存在。母亲原型是原型典型、重要的一种,汤姆的决意出海也与其息息相关。人类的每个祖先都是有母亲的,我们在一个由母亲或者母亲身份的代替者存在的环境中进化而来。如果我们失去与我们的哺育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无法从一个无助的婴儿生存下来长大成人,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融合了反映这一关系的机制,一种天生对母性的认同,这就是母亲原型。母亲原型需要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并且一般情况下投射到了我们自己母亲身上,对其产生依恋。但是事实上不是每个人的母亲都散发着母性的魅力足以使子女依恋,汤姆的母亲阿曼达就是这样。
阿曼达是作家笔下由于年龄的增加和经济的窘迫而褪了色的南方美女形象中的典型代表。家族已经没落,辉煌不复存在,两个时代强烈的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阿曼达并不邪恶,作为母亲却又充满了缺憾。丈夫离去、家境拮据,对女儿将来忧心忡忡,在陷入了对往昔的幻想的同时,她又竭力地想在现实中找到生活的切入点。要维持家庭,她只能依靠家中唯一的儿子。由于不能自已的幻想和过高的要求,她对汤姆不免苛刻。她不理解汤姆的工作,更不理解汤姆的内心。她无时无刻不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但儿子在他的心中不是关心、理解的对象,而是教训和指责的对象。她成天对汤姆唠唠叨叨,时而对汤姆指手画脚,比如吃面包要细嚼慢咽,喝咖啡要加牛奶等等,甚至连汤姆看什么书都非管不可。在汤姆眼中,阿曼达唠叨、不切实际甚至蛮不讲理,这跟母亲原型所指向的“母性的关怀和同情”相去甚远。⑥很明显,汤姆集体无意识层面中的母亲原型在向现实生活的投射失去了真实的人物对象,他的母亲阿曼达已经难以胜任这一角色了。这在汤姆是难以忍受的,家庭失去了他留恋的心理根据,在无意识的驱动下,他必须去寻找象征母亲原型的投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原型指向的实体不一定是母亲其人,而是当真实的母亲满足不了要求的时候,往往被象征化和拟人化。在神话学中由原始母亲或“地母”表现出来,在西方传统中则是夏娃和玛丽亚,也可以是非人的标志物比如教堂或者大海。荣格认为,当某个人的母亲难以达到母亲原型的要求时,他就极有可能会在与这些象征性的事物相关的活动中寻找慰藉,或者对教堂的忠诚,或是陷入对圣母玛丽亚的冥思,抑或是在海上度其一生。这给厌恶了家庭生活的汤姆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所以当压抑着自己的追求去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的功劳不仅得不到母亲的体恤反而被斥为“自私”的时候,他终于忍无可忍,愤然出走,步其父后尘了。
田纳西创造了汤姆这个特殊的形象。他在整个剧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既是演员又是旁白,所以以他的视角看待问题,主观因素很大,让人不得不在争取相信的同时有所保留,但他最终出走的结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选择是痛苦的;分析其精神世界的内在原因,这个选择又是必然的。从无意识对神话的追求到对填充母亲原型的现实内容的渴望,无不预示着离家出海这一结局的最终到来。
①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鹿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文中有关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⑤⑥ Jung,C.G.,translated by R.F.C.Hull,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③ 安东尼·斯托尔:《荣格》,陈静、章建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第37页。
④ 荣格:《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刘国斌、杨德友译,沈阳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