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龙成
摘 要: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本文从课程标准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语文课程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将依据课程标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英语、奥数被人们所热衷,语文教学则相对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故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二、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1.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通过课堂学习、课后阅读的方法达成积累的目标。课堂上加强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课后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读书摘录。足够的词汇量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语感的训练
语感是语言运用中养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驾驭控制的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实践,在学习中通过品读、口语交际等方式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安塞腰鼓》中第二段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以及下文的一组长排比,在教学当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验其中的激情。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良好的学习方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才能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使他们能根据各种需求,熟练、自如地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而语文素养的最终提高都要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来实现。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能力提升。当然,在日常教学当中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通过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指导,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要予以抵制。当然,还是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样能够更好地产生作用。此外,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全面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切实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用学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和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进行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除了正面教育,还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如一定的行为规范、法纪教育等。
总之,语文素养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从小事做起,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马鹏举.教海弄潮[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3]王广武.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素养[J].中华现代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