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琳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全世界最主要的沿海国家都将海洋事业的发展作为本国的重要战略。总结国际上海洋强国发展的模式,提炼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要素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选择适合的模式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借鉴国外海洋强国建设经验,识别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对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以及科学地制定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梳理国外海洋强国的建设经验,分析其海洋强国的途径与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发展海洋强国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海洋强国 发展模式 国际比较
引言
进入21世纪,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全世界最主要的沿海国家都将海洋事业的发展作为本国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新的海洋竞争中,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是起步阶段,对外国海洋强国模式的研究对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海洋战略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海权概念的使用则历史悠久,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开始,直至近年美国海军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海权的历史,虽然不完全是,但是主要记录国家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以及最后常常会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因此,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牵涉到促使一个国家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崛起的方方面面”(Mahan, 2009;胡杰,2012)。而一国的海洋战略应是一国政府为促进国家兴盛而通过海洋事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也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汇集。张耀光(2000)提出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多数学者对于海洋强国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生态管理、海洋意识等单一角度研究,未能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式。
国外海洋强国建设模式
从时间顺序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海洋强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最早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为先行模式;其次,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也是海洋强国持续时间最长,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模式;再次,二次世界大战至21世纪初,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也积极探索和发展海洋强国之路。
(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海洋强国发展模式
近代海洋强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在1588年以前,号称“无敌舰队”,葡萄牙也以相似方式极速扩张海洋军事力量,17世纪中期 “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总结其经验:第一,从地理面积上,都属于小国,西班牙的地理面积略大,但处于欧洲大陆非核心经济区,三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归属于“小国海洋强国”的范例;第二,三国海上霸权持续50年左右,时间较短,非持续性是三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缺陷;第三,三国海洋强国地位的丧失与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有关,特别是西班牙,尼德兰的独立加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危机,使其在与荷兰的争霸过程中不堪一击,同样历史也折射在了荷兰与英国的争霸的过程中,英国的早期帝国主义发展战略下的海洋战略击败了荷兰的封建统治。图1总结三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
首先,三国的海洋地位扩张依托了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西班牙和葡萄牙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荷兰是欧洲天然中转中心,欧洲大陆货物主要通道口。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提供了先发优势,为三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强国提供了基础,具有不可复制性,是迅速发展海洋事业的先决要件。但先发优势具有不可持续性,如一国战略不能巩固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先发优势将很快挥发。以西班牙为例,作为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重要通道,西班牙的港口发展却相对滞后。直到今天,西班牙的港口建设仍处于欧洲各国港口中的中游。而荷兰的鹿特丹港建设主要集中在19世纪,但彼时荷兰早已丧失了世界海上霸权的地位。先发优势的不可持续性是可以转化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三国在海上争霸过程中辉煌的短暂性。
其次,三国海洋战略助推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快速发展。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其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军事力量的提升积攒了资源优势,尽管这两个产业最初都是为殖民地统治而服务,为三国在随后的争霸积累了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海上强国的时间。造船业和航海业至今也是三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心所在,特别是荷兰。
再次,由于所处时代的特点,三国的殖民扩张和非和平前提下的军事力量的扩张也为海洋强国积聚了资本优势,这建立在侵略和殖民基础之上,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当今和平年代的大背景下。通过殖民方式获取的资本优势也会由于被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各国军事力量变化等逐渐消失。
因此,上述三国的海洋强国遵循的路径是小国经济—海洋霸权战略—海洋强国(短期)—海洋弱国—其他路径。在海洋强国地位丧失后,三个国家的经济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荷兰依然是欧洲经济的核心国之一,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取决于与荷兰海洋强国战略后的经济政策,在海洋强国地位丧失后,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未对本国的海洋事业做出更有“野心”的规划;荷兰则鼓励本国在造船业和航运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振兴港口,铸造了鹿特丹港欧洲第一大港。审时度势的政策导致三国海洋强国发展模式结果的大相径庭。
(二)英国与美国海洋强国发展模式
两者发展时间不尽相同,确切地说,美国取代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后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历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推动两国海洋强国的模式必然不同。从17世纪末成为霸主到一战前后丧失地位,英国经历了近二百年的时间,取而代之的美国的海上霸权地位也已经维持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共性在于:第一,两者维持海洋强国的时间都超过了以往各国,并且在各自称霸的时间内,缺乏与之比肩的国家,说明两国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第二,两国的经济实力更强,国家经济总量更大,英美两国是“强国海洋”之路,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又加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大国的海洋强国模式更适合中国去学习和借鉴。endprint
1.英国模式。英国的海上霸权是在17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最终确立,直至一战后被美国取代,历时200年。英国海军作为其海洋强国的支柱之一,最初为英国军事防御服务,从17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海军经历了侵略到防御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收缩战略,彻底丧失海洋霸主的地位。1815年到19世纪50年代,拥有现实性、区域性海洋霸权;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拥有现实性、全球性海洋霸权;到“一战”前,英国全球性海洋霸权的威慑性超过了现实性,最终重回区域性海洋霸权(贾,2006;胡杰,2012;殷克东等,2009)。英国海洋霸权仍然建立在殖民扩张的基础之上,但殖民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的殖民扩张过渡到工业资本时期,再到金融资本时期,英国对于海洋霸权始终围绕在资本或经济方面。英国的航海人才储备也是英国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人才储备包括海军人才、航海人才,为其海洋军事扩张和海上贸易运输服务。其次,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成长,相较于封建体制,资本主义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英国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英国不仅从经济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英国海洋的快速发展,并带有显著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化。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自由贸易政策彻底打破了百年的商业领域保护主义,建立了全球范围内以英国为主的自由贸易体系,催生了对航运、港口发展的需求,英国海洋产业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市场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伴随国际贸易发展的金融业为英国海洋战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伦敦金融城为标志,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较之前的殖民掠夺,和平年代下资本优势积累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商业制度的成熟为英国产业海洋战略从纯军事目的向为经济服务提供可行性转变。
英国模式的兴起可以归结为体制的根本转换,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自由贸易主义的兴起,从根本上转变了英国对待海洋的态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力;而沿袭自封建时代的制海权思想和海洋军事力量的扩张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因此,英国海洋强国的模式可以说是体制转变的胜利,其战略从军事目的出发,最终落脚于经济,是资本主义体制本身的必然趋势,是资本追逐的天性。如图2所示。
2.美国模式。在研究美国模式中,我们需要解释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模式打败了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中哪些要素比英国更先进?
进入到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外交背景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英国海洋强国日益示弱,背后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变化,工业革命为英国所积累的发展优势被以美国为推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取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入新时期,电力、能源和象征一国军事实力的军备力量扩张成为这个时代的印记。此外,18世纪前后的殖民主义被帝国主义和国家垄断主义取代,英国海洋强国地位被美国所取代。但美国的海洋强国模式呈现出了与以往各国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完整的海洋强国思想的诞生。美国海洋强国发展中,在海权思想为中心的前提下,美国学者完善了这个思想,最终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美国明确了海洋强国发展战略。马汉的海权论从战略角度剖析了一国海洋强国建设中的要素影响,如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人口数量及政府政策的制定等。美国完善海洋强国思想的历程尤为中国所学习,我们在设计和运用海洋强国战略中,要有一个建立在国家层次的指导思想,有明晰的海洋强国发展目标,在目标之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通过学者各家之言,将思想发展成完整的体系。
二是国家垄断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使海洋强国的背后推动力具备了资本与政治的优势。19世纪末,国家垄断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家机器异常强大,相较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更强化了国家机器背后的资本力量,也为美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资本优势。
三是海洋战略联盟的产生。美国突破了以往各国独立发展战略,采用了海洋战略联盟,节约了美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成本,用经济的观点审视本国海军的海军建设,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联盟伙伴,为美国海军建设节省大量成本;美国海洋战略中设立和布局主要遵循的原则是“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要道,既重视前沿基地的作用,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和后方基地作用”(原田,2010),战略联盟的选择为美国在全世界建立军事基地提供了基础,从而奠定其海洋强国地位。
四是军备扩张与海军力量的建设。1890年国会通过的海军法,放弃了大陆政策和孤立主义,进行建设全球海军战略的时代;19世纪末提出了建立“第一流海军”的目标;二战时期,在马汉夺取制海权的思想上,美国发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军,为美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提供了军事优势。
美国海洋强国发展模式中的四因素都具备可持续性,为美国长达百年的海洋强国地位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思想、经济、军事、人才四位一体的模式使得美国在争霸海洋强国这场无硝烟的战略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如图3所示。
(三)中国邻边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模式
中国邻边国家在海洋强国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本、菲律宾、越南和印度。这四个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模式有相似特点,即侵略性和对争议海域面积的占领性,这些国家与中国邻边,带有侵略性特点的海洋强国战略不仅导致在争议海域面积上的邻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也折射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对中国海洋战略的扼制。纵观四国海洋强国战略,多是由美国进行军事和经济援助,通过本国发声,在争议海域问题上发起刁难,牵制中国。共性在于:
一是寻求大国保护伞,共同建设海军军事基地、重点提升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的关系,形成基于海洋强国战略上的同盟,比如日本和美国、印度和越南、日本与菲律宾的同盟等。
二是挑起争议海域面积话题,对华态度强硬,形成更广范围的同盟关系。日本在钓鱼岛问题、菲律宾及印度在南海问题、越南在中越边境海域,都保持了强硬的对华态度,而且战略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菲律宾为例,在南沙群岛问题上,菲律宾经过精心策划,煽动民间参与、政府主控、军事占领等手段,以油气开放等为借口,将南海区域纳入政府的主权管辖范围,阿基诺三世当选总统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姿态更加强硬,动作更加频繁(陈庆鸿,2011)。主要表现在企图强化对南海主权的立场和加快南海地区的石油开采。在争议海域问题上,这些国家步步为营,经过精心的战略设计,保持了在相关问题上的主动权,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为其侵略性的海洋强国战略埋下伏笔。endprint
三是加强军事目的以外的海洋产业发展。这些国家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加强本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构建本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例如,日本确立其在渤海流域的港口优势,其沿线的港口发展布局合理,是20世纪东亚地区的主要进出口通道;菲律宾主要培训海员力量,其船员人数占世界船员总数的1/4,在国外服务的船员有20万人(陈占杰,2000);越南政府则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本国2020年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集中发展海洋经济、海洋防御战略和海洋政治战略三位一体的海洋发展战略。
这些国家都几乎遵循了美国的海权思想,即控制咽喉要道,寻找海洋强国发展的机会,加之其背后的大国军事力量的支持,使其海洋强国的野心得以显现。带有强烈侵略性特点的海洋强国战略也是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一种新模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选择
鉴于以上分析,文章建立一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首先,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在模式的选取上,与英国和美国有共同之处;其次,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中国的海洋强国为经济目的服务的特点较强。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大国经济的形成,即通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所积累了经济资源;其次,在大国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成为海洋大国,这个名称不仅是对应中国拥有的海洋资源,而是指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海洋优势,如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的优势。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已经寻找到了第一种路径,即通过经济总量和资本的积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积累海洋产业优势。这种优势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我们既有的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具有原发性和不可持续性,如果失去规划,优势将逐渐挥发,另一方面我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在未来全方面海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可持续性。如图4所示。
中国目前处于海洋强国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有两条路径需要兼顾。首先,在发展海洋产业、环境、装备和教育的过程中,初期我们可以借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的方式,扩大与国际合作的领域,借助资本的力量,来积累自己的优势;到中后期,通过鼓励自主创新,发挥本土优势。也就是说,上述四种类别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市场竞争的方式,政府创造一个更多公平、公正和宽容的市场机制,企业在这个环境中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在塑造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海洋公共利益的服务,包括海洋教育和相关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体制的转变。其次,海洋军事建设。与上述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一国海洋军事建设更多的是鼓励本国本土的投入与研发。加强海洋军事建设所选择的路径主要集中于国家加大海洋军事投入、海军建设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加大海洋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M].Dodo Press,2009
2.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
3.张耀光,盖美,王艳.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J].经济地理,2000 (5)
4.贾.1815-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6(1)
5.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4)
6.原田.美国的海洋战略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
7.陈庆鸿.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
8.陈占杰.不堪重负的菲律宾国内航运[J].党员干部之友,2000(4)endprint
三是加强军事目的以外的海洋产业发展。这些国家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加强本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构建本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例如,日本确立其在渤海流域的港口优势,其沿线的港口发展布局合理,是20世纪东亚地区的主要进出口通道;菲律宾主要培训海员力量,其船员人数占世界船员总数的1/4,在国外服务的船员有20万人(陈占杰,2000);越南政府则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本国2020年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集中发展海洋经济、海洋防御战略和海洋政治战略三位一体的海洋发展战略。
这些国家都几乎遵循了美国的海权思想,即控制咽喉要道,寻找海洋强国发展的机会,加之其背后的大国军事力量的支持,使其海洋强国的野心得以显现。带有强烈侵略性特点的海洋强国战略也是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一种新模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选择
鉴于以上分析,文章建立一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首先,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在模式的选取上,与英国和美国有共同之处;其次,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中国的海洋强国为经济目的服务的特点较强。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大国经济的形成,即通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所积累了经济资源;其次,在大国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成为海洋大国,这个名称不仅是对应中国拥有的海洋资源,而是指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海洋优势,如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的优势。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已经寻找到了第一种路径,即通过经济总量和资本的积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积累海洋产业优势。这种优势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我们既有的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具有原发性和不可持续性,如果失去规划,优势将逐渐挥发,另一方面我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在未来全方面海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可持续性。如图4所示。
中国目前处于海洋强国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有两条路径需要兼顾。首先,在发展海洋产业、环境、装备和教育的过程中,初期我们可以借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的方式,扩大与国际合作的领域,借助资本的力量,来积累自己的优势;到中后期,通过鼓励自主创新,发挥本土优势。也就是说,上述四种类别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市场竞争的方式,政府创造一个更多公平、公正和宽容的市场机制,企业在这个环境中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在塑造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海洋公共利益的服务,包括海洋教育和相关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体制的转变。其次,海洋军事建设。与上述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一国海洋军事建设更多的是鼓励本国本土的投入与研发。加强海洋军事建设所选择的路径主要集中于国家加大海洋军事投入、海军建设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加大海洋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M].Dodo Press,2009
2.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
3.张耀光,盖美,王艳.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J].经济地理,2000 (5)
4.贾.1815-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6(1)
5.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4)
6.原田.美国的海洋战略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
7.陈庆鸿.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
8.陈占杰.不堪重负的菲律宾国内航运[J].党员干部之友,2000(4)endprint
三是加强军事目的以外的海洋产业发展。这些国家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加强本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构建本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例如,日本确立其在渤海流域的港口优势,其沿线的港口发展布局合理,是20世纪东亚地区的主要进出口通道;菲律宾主要培训海员力量,其船员人数占世界船员总数的1/4,在国外服务的船员有20万人(陈占杰,2000);越南政府则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本国2020年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集中发展海洋经济、海洋防御战略和海洋政治战略三位一体的海洋发展战略。
这些国家都几乎遵循了美国的海权思想,即控制咽喉要道,寻找海洋强国发展的机会,加之其背后的大国军事力量的支持,使其海洋强国的野心得以显现。带有强烈侵略性特点的海洋强国战略也是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一种新模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选择
鉴于以上分析,文章建立一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模式。首先,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在模式的选取上,与英国和美国有共同之处;其次,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中国的海洋强国为经济目的服务的特点较强。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大国经济的形成,即通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所积累了经济资源;其次,在大国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成为海洋大国,这个名称不仅是对应中国拥有的海洋资源,而是指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海洋优势,如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的优势。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已经寻找到了第一种路径,即通过经济总量和资本的积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积累海洋产业优势。这种优势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我们既有的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具有原发性和不可持续性,如果失去规划,优势将逐渐挥发,另一方面我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在未来全方面海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可持续性。如图4所示。
中国目前处于海洋强国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有两条路径需要兼顾。首先,在发展海洋产业、环境、装备和教育的过程中,初期我们可以借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的方式,扩大与国际合作的领域,借助资本的力量,来积累自己的优势;到中后期,通过鼓励自主创新,发挥本土优势。也就是说,上述四种类别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市场竞争的方式,政府创造一个更多公平、公正和宽容的市场机制,企业在这个环境中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在塑造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海洋公共利益的服务,包括海洋教育和相关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体制的转变。其次,海洋军事建设。与上述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一国海洋军事建设更多的是鼓励本国本土的投入与研发。加强海洋军事建设所选择的路径主要集中于国家加大海洋军事投入、海军建设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加大海洋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M].Dodo Press,2009
2.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
3.张耀光,盖美,王艳.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J].经济地理,2000 (5)
4.贾.1815-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6(1)
5.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4)
6.原田.美国的海洋战略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
7.陈庆鸿.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
8.陈占杰.不堪重负的菲律宾国内航运[J].党员干部之友,2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