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工理论的商业集聚与零售行业业态多元性分析

2014-07-12 23:41徐晓飒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8期
关键词:零售业分工业态

徐晓飒

内容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部门经济分工日益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较为典型的外在表现即是行业业态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特征。以零售行业为例,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催生了多样化的业态形式,大量零售商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集聚而获得较高的商业流量优势,竞争与共生交叉存在于商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社会分工理论及零售业集聚理论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商业分工效应视角出发,对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特点及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进行了综合探讨。

关键词:分工 零售业 业态 商业集聚

零售业是商业集聚区下较为常见的国民经济部门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商业集聚状态下的零售行业业态研究多停留在消费经济和福利经济层次,基于分工理论视角的零售行业业态多样性和集聚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商业分工效应出发,对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业态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理论研究的贡献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在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分工的结果呈现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最大化增进,其次是工人面对同质工作展现出更高的劳动效率”;对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增进成因,斯密作出了如下解释:“劳动者熟能生巧、节约下来的转换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新劳动机械对人力劳动的简化都构成分工利好”;对于社会分工的限制因素,斯密指出“市场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都影响分工效率,受限的要素交换能力和狭小的市场都不利于有效分工的形成”,这实际上就在古典经济学范畴内研究了分工和商业集聚的关系,只是商业集聚概念被替换为了广义市场大小概念。

(二)现代商业集聚和零售业业态理论研究

1.商业集聚理论研究。曾宪达(2012)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商贸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义乌周边区域形成的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条龙分工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义乌这个中心大市场而展开的,中心市场不断向周边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协同效应最终导致周边市县因比较优势利益而自发形成优势分工格局,经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在其中体现的较为彻底;齐讴歌(2012)研究了城市经济圈下的劳动和知识分工效应,他认为城市商业集聚有三个原因,一是要素和产品的集聚、扩散和分享,二是同类商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异质商铺之间的利益互补。

胡晨光(2012)研究认为既定的城市商业集聚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品牌效应,进驻的商铺可以节约吸引流量所付出的成本,他指出我国非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集聚形式依次为政府主导、产业吸引和自然演化;肖岳峰(2010)从产业集聚测度视角对城市商业圈品牌集聚和消费者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城市商业圈声誉度与消费者选择性消费偏好、消费金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消费者对商业集聚区越是认可,潜在和现实购物消费比例也就越高。

2.零售业态理论研究。殷腾飞(2012)从国美电器的门店转型视角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变迁,他认为,在零售业业态由百货店向连锁店发展过渡的过程中,内部追求超额利润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的变迁因素都构成零售业业态转移的原因;鲁敏(2010)从顾客让渡价值视角研究了日本战后的零售业业态演进历程,杂货店、百货店、中小型超市与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购物中心构成了战后日本零售业态的主要发展脉络;郭彦玎(2010)从我国商务部发布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17类标准划分出发,对其中我国市场常见的九种业态共性进行了总结,认为专业化、细分化和规模化是未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商业分工效应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一)商业分工效应

专业人员各司其职和采用集中交易模式所形成的成本集约是商业分工的突出优势,在现代化市场条件下,以应用信息网络而形成的巨大市场扩张能力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更为广泛的外延,新型分工相比传统分工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上都有了革命式的进步。斯密对于商业分工的传统解释可以概括为“市场扩张-分工细化-商业集群内部业态多样化-业态集聚-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线性流程,而在新型商业分工利益格局下,分工的线性流程能否全部完成更加依赖于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程度,高端的分工专业化水准建立在足够的市场需求规模支撑基础上。

(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在本文中,笔者将商业集聚定义为地点名词,即存在这样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大量互有关联价值的商铺基于分工利益而纷纷进驻,导致该经营场所具备较高的商铺密度和专业化商业发展程度,“核心产业”、“供应链”、“分工”、“相互独立”是商业集聚的主要特点,“商铺数量多”、“单个商铺规模小”是集聚区内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特点,而“水平产业集聚”、“半自给自足”、“区内生产消费一体化”以及“同质、异质商品混营”则构成现代商业集聚区别于传统集市经济的主要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零售业行业分工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生产和组织过程的效率提升,并且与流通业和批发业密不可分。

竞争性是零售业的首要业态特点,即在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下,零售业细分出了大量的同质业态,这些业态组织形式尽管在规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能脱离零售业务的本源,不同业态之间的商品替代性差异也必将导致具体企业或商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存在关系;共生性是零售业业态的另一特点,即虽然由于差异化业态所导致的商铺竞争大于合作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无可否认的是,各种业态形式都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相对较为牢固的份额比例,市场分工和定位已经较为明确,短期内很难因为各种内外部因素冲击而改变其共生存在的特性。

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零售行业的共生性特点,可以从零售行业业态组织形式、店铺选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设施条件和业态规模角度来对不同业态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不同的店铺选址和价格策略减轻了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强度,而产品策略事实上对零售业态之间的共生性贡献最少。endprint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郭彦玎.中国零售业态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0(11)

8.刘美平.解读“亚当·斯密问题”[J].商业研究,2005(14)endprint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郭彦玎.中国零售业态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0(11)

8.刘美平.解读“亚当·斯密问题”[J].商业研究,2005(14)endprint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郭彦玎.中国零售业态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0(11)

8.刘美平.解读“亚当·斯密问题”[J].商业研究,2005(14)endprint

猜你喜欢
零售业分工业态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