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痛经疗效观察

2014-07-11 09:11韩志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期盆腔炎腹痛

韩志平,夏 阳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天津 300193)

笔者用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33.6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18个月。60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年龄、病程、婚姻史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妇产科学》[2]。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经妇科检查,B超超声成像或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明确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3]。

①湿热瘀阻证: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部胀痛,血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伴有低热起伏,胸闷纳呆,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或滑数。②寒湿瘀阻证: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冷痛,下腹坠胀、腰骶冷痛,得热痛减,经色暗、有血块,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平日带下清稀量多,小便频数,舌质淡胖而紫暗苔白,脉沉弦或紧。

纳入标准:符合痛经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属湿热瘀阻证和寒湿瘀阻证。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消炎药及中医中药治疗,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陈旧性宫外孕等。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寒湿瘀阻证: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主,用甘姜苓术汤加味。干姜12g,炙甘草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0g,延胡索10g,炮姜6g,小茴香10g,吴茱萸6g。腰骶酸痛者加桑寄生10g、杜仲15g、续断15g补肾强腰膝,带下量多色白者加苍术10g、白芷10g利湿止带,久病体虚乏力者加党参15g、黄芪20g补中益气,腹中结块者加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0g、半枝莲10g化瘀消癥。水煎服,1日1剂,煎2次,头煎内服,二煎浓缩为100mL,用于灌肠,治疗14天,经期停药。治疗期间避风寒,禁房事,调情志,忌食寒凉之品。②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祛瘀止痛。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6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15g,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炒白芥子10g,山慈菇15g,半枝莲15g,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乌药10g,甘草10g。经行滞涩不畅、夹有血块加益母草30g、丹参30g、泽兰15g化瘀通经,腹痛较剧加蒲黄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活血止痛,热重加重丹皮、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用量,湿盛加苍术15g、黄柏15g,带下量多、气味臭秽加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等,正气虚者加黄芪30g补中益气。水煎服,1日1剂,煎2次,头煎内服,二煎用于灌肠,治疗14天,经期停药。治疗期间避潮湿,禁房事,调情志,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对照组:头孢地尼100mg、tid,甲硝唑0.2g、tid,治疗14天,服药期间禁性生活。

3 观察方法

观察痛经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变化。观察伴随症状,如腰酸、带下,饮食、睡眠以及舌脉等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症状及伴随症状评分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璃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天以内0.5分(每多1天加0.5分)、白带异常1分、舌苔瘀黯1分、脉涩1分。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积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标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2 13.6±1.56 5.12±2.51*△对照组 18 13.3±1.32 7.21± 2.23*

两组治疗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盆腔炎患者于经前期盆腔器官组织充血,使血管壁神经受到刺激,可引起钝性下腹痛。月经开始后,子宫周围纤维化组织增厚充血,组织液侵润增多等,阻碍了子宫有规律的收缩,因而产生强烈的子宫痉挛性疼痛,同时子宫不规律的强烈收缩,反过来牵动了周围的炎症组织因而产生牵引性或撕裂样疼痛。有的患者由于子宫周围的组织炎症病变或充血范围较广,下腹痛可延至腰骶部或窜至大腿部甚至踝部[4]。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不通则痛;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瘀阻胞宫、胞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腻,湿热内生,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宫,致胞络瘀阻,不通则痛。

治疗寒湿瘀阻证当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甘姜苓术汤出自于《金匮要略》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以辛甘扶阳,湿中散寒。重用茯苓配白术以健脾祛湿,两药相伍,一守一走,健脾祛湿之功益彰。桂枝温阳化气,运化水湿,散寒止痛。炮姜、小茴香、吴茱萸温经通脉止痛。延胡索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芍补血、柔肝,缓急止痛。寒散、湿去、瘀解、血行、经脉通,故痛自止。治疗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利湿,祛瘀止痛。大黄牡丹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原为治疗肠痈方剂,经脉不通所致,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病机与大黄牡丹汤证相吻合。方中大黄泻热逐瘀、丹皮凉血散瘀,桃仁活血破瘀,冬瓜仁清热化湿,蒲公英、红藤、败酱草、半枝莲清热解毒,红藤、山慈菇既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软坚散结,柴胡、白芍、香附、没药疏肝柔肝理气止痛,白芥子化瘀散滞、疏通气血并防止苦寒太过。寒、热、湿、瘀之邪已去则血行通畅,冲任、胞宫血气调和自无疼痛。

直肠给药可直达病所,使慢性炎症刺激而成的粘连、包块内部循环及代谢加快,有利于炎症物质消散,松解粘连,从而提高药物利用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第一辑.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柯应.临床妇科学[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12.

猜你喜欢
经期盆腔炎腹痛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经期如何穿衣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