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泉
教育教学方式探索是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教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的以适应“精英教育”的宏观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现实教学之需,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业已占据高等教育总量的半壁江山。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招生规模中超过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而实行精英化教育的985 院校和部分211 院校招生规模相当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仍然采用10年前,甚至20 年前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下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合时宜。
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高职类院校,独立学院,甚至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面对传统宏观模式下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导向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感到索然无味,继而出现课程教学效果欠佳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们进行各类教学改革,推出诸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但这些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高职类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①。
因此,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寻求或者探索一种符合现阶段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所需。
据此,本文通过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及模块化教学方式等占据高职院校教学主导地位的课程教学方式实践及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为例,提出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
高职类院校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后经历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方式、模块化教学方式等等,并积极向前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实践过程进行概述和评论,以探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迁过程和存在的不足之处②。
传统灌输式、 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核心,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轻”摸索“重”灌输的方式传授宏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其内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唱主角传输知识进行“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所学知识也不甚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形成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学生却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缺少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早已被一些学者,譬如,张雪凤(2011)[1]就指出,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致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乏味、应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精英化”培养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早期的高职类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参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 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学生自身素养无法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在以基础理论知识灌输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这些高职类院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会厌恶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毫无疑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显然也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足, 无法适应社会所需, 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周元和章启成,2009)[2]。 张中锦(2013)[3]则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已发生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素材所撰写的课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不管是哪一种界定,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借助形象、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做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建波和白锐锋,2011)[4]。 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 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4.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逐步养成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
5.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 案例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案例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同时,案例教学法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组织和准备案例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贯通。 课堂组织中,老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模块化教学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 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亦有人称之为“项目化教学”。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模块要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进行确定,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块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从模块化教学内涵来看,其课程教学的定位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当学生修完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
显然,模块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周燕和张崇晖,2012)[5],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而优化教学过程的成果。 据本文对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28 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并普遍受欢迎的模块化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进行的课程教学机制改革,它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实验室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
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成效显著,确确实实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首先,模块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技能型,尤其是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技能较低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主导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对于基础课程类教学而言,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所需,确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③。
其次是,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技能衔接。 据我们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发现,根据教学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基础类课程被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而应用型实际操作课程多半是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以适应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所需,而该类实际操作课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生疏、不熟练甚至忘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练,才能满足后面模块化学习的需求。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教学的“微”时代也逐步成熟,对于“微”教学的呼声也日渐得到重视, 主要始于2012 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号文件提出的在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8 月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文件,但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微”教学的文献仍鲜有所见。
“微”教学是有别于传统宏观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份课件,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学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和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操作工具”(或机器人)培养模式,而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 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师生互动,借助于资源库平台进行“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更多倾向于“微”视域形式呈现的教育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基于“微”视域的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不仅涵盖宏观教学需求的基本内容,而且更为全面地突出“微”视域的动画、视频等要素,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印刷品、电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和视频库等。 在这些课程基本要素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特色资源进行汇总、打包,建成15 个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 包括7 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和8 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其中,7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如表1 所示:
表1 7 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
表2 给出了8 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从表1 和表2 的15 个资源中心详细内容可以发现,15 个资源中心利用文档、图表、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金融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扩充容纳了各类特色文本、图表、视频、微课程教学录像等金融类素材“微”资源,内容十分丰富,能够为金融类专业教师教学资源分享与技能提升,以及学生开展在线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从资源库的15 个资源中心各要素来看, 基于资源库为平台的教学资源中心,主要侧重于“微”视域的内容,以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金融产品库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平台,贯穿传统宏观层面的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结合具有特色的“微”学堂,如职业考证辅导站、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平台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微”教学方式通过资源库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理论授课难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探究基础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弱点。
表2 8 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根据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基于 “微” 视域的资源库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将最近、最新的相关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学成果、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资源库平台中,保证了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持续性变化,达到了实时更新的效果, 既保证了教师对最新成果的实时传授和共享、也保证了学生对最新成果的实时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应金融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专业介绍,了解金融专业概况,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步学习,了解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掌握金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等资源中心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色彩丰富、 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金融产品库、职业考证辅导站中,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微”课堂中,获取最新的财经信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提高网上自主学习的互动性、拓展性。 对于热爱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 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 小时的在线服务。
通过以上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 “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如图1 所示:
图1 “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航空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围绕“微”视域的各类素材和资料构成的资源库为主体,以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两翼的“航空型”架构模式,形成资源库共建、资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迁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研究认为:
第一,传统的基于宏观层面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以及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先天缺陷性及不足显然已无法适应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性变化的需求。
第二,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在传统“宏观”层面教育教学方式基础上,寻求一种符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之需。
第三,本文所提出的运用新媒体技术,开拓以“微课程”、“微课堂”等基于“微”视域的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
注释:
①传统教学方式及新型教学方式 (包括案例教学和模块化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将在第二部分高职类院校课程教学方式变迁及实践中详细叙述, 此处不再赘述。
②其实,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式都可以归入模块化教学方式中,所以本文不再对其实践和不足之处进行单独综述。
③模块化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而言是把学生当成一种工具或者机器进行操作, 这类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知识更新适应性较差,显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张中锦.案例导向型方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3):77-80.
[2]周燕,张崇晖.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管理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04-107.
[3]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44-245.
[4]张雪凤.高职高专财政金融教学方法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4-75.
[5]周元,章启成.金融学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与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