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4-07-11 02:58□孙
职教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实训

□孙 诚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的新要求与新突破,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1]。高职院校“校中厂”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熟的标志。通过对“校中厂”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解析与以往研究的梳理,提出了“机制-文化-竞赛-创新-师资-管理”一体的高职“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一、高职教育“校中厂”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学训

学训是针对该专业对应的生产实际的岗位要求所应该掌握的专业关键技术和操作能力,在特定的具有职业氛围的场所(实训基地)进行关键技术强化训导和动手能力的实践[2]。学训是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发生在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教学两个阶段之后、顶岗实习阶段之前,包括校内学训和校外学训两种基本形式。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属于校内实训范畴,又区别于传统的“消耗性”校内实训,特别强调企业的合作参与,以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以真实生产环境为依附、以真正的生产任务与标准为要求,最终生产出符合企业订单标准的真实产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为学校主导、筑巢引凤型,校企共建、优势互补型和多元共建、选择补充型等[3]。

(三)校办工厂

“校办工厂”是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管理的规定》 指出,高校校办工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其根本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通过生产活动增加收入,为学校发展积累资金。校办工厂由校长领导,工厂厂长由学校任命或聘任,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基本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4]。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之下,通过资本经营形式的改变、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转化,产生了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四)校中厂

“校中厂”通常存在学校自营和校企合作两种运营机制。学校自营“校中厂”分为二级法人管理和院系代管两种模式,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升级版”,首先是学生技能训练基地,其次才是生产单位。校企合作“校中厂”是“引企入校”,校企双方共同或由一方投资和更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生产和管理人员维持正常运营。“校中厂”能够切实解决学校生产性实训成本高、耗材多、教学难以为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生产、“真刀真枪”制造真实产品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教师与企业生产新技术“零距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

基于此,笔者认为“校中厂”是以“对着设备讲原理、通过生产练技能、职场文化育素质、课内课外促创新”为基本要求,建立按实际生产岗位需求执行的教学计划、职业素质养成计划、技能大赛能手培养计划、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系列制度及评价体系,兼职教师为管理与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为技术顾问、人保局专员考评,以保证学生的“学做”课程(部分核心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选手选拔和赛前培训、技术技能型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为根本目标,以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养成学生职业道德,最终实现集生产经营、“学做一体”教学、职业素质养成、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练兵、学生社团活动、师资培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度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校中厂”教学模式现状的梳理研究

(一)“校中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5]。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自身特色与优势资源建设的关键工作,建立适于培养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校中厂”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做出了探索与研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论文有107 篇,有关高职“校中厂”教学模式的论文有58 篇。宋超先、李雪峰的《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高等职业教育》2012年第3 期)和钟彬杉的《“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年第2 期)等文章对“校中厂”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宋志国、陈建鹤的《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10 期) 和李涤非、王生雨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 模式建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 年第9期)等文章阐述了“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白洁的《高职院校校中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 年第6 期)和杨强的《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中厂”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属职业院校为例》(《才智》2012年第30 期)对“校中厂”教学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蒙忠、何斯远的《电力高职虚拟化“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高教论坛》2012 年第7 期)提出了以“虚”构“实”,建设虚拟技术数字化“校中厂”实训基地;张成勇的《“校中厂”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科教导刊》2011 年第11 期)提出了将“校中厂”教学模式与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相联系;冯美宇的《校企共建校中厂“工作站”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年第22 期)提出了“校中厂工作站”的内涵、功能与设计模式;程蓓的《“厂中校、校中厂” 交互模式下教学工厂建设的探讨》(《当代职业教育》2013 年第4 期)提出将厂中校与校中厂交互融合,建立“自动化教学工厂”的构想。现阶段,我国国内对于职业教育校内生产实训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校企合作也往往流于表面,对于代表着校内生产成熟模式与校企合作深度模式的“校中厂”教学模式的界定、运行方式及制度建设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二)已有“校中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中厂”是校内生产实训走向成熟的载体,在以往的研究和各院校的积极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观念、文化和体制差异,时间、设备、人员上的冲突,教学质量和产品质量的矛盾等原因,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6]。

1.“校中厂”工厂生产性与学校教育性的矛盾。“校中厂”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具有企业的生产性与学校的教育性双重属性,如何将两者协调,使校中厂教学模式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有校中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校中厂的企业属性,使其产品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不规律性与竞争性特征;校中厂的教育属性要求制定教学整体设计,完成学生的实训内容,无法将“变”与“不变”的两者相统一,即无法达到“校中厂”教学模式设计的初衷。

2.“校中厂”工厂收益与教学效果的矛盾。现在的产学合作往往是“产”冷“学”热,造成的主因之一就是学校不能够满足企业的某些诉求、缺乏与之交换的对等资源[7]。这个问题对于校企合作的“校中厂”同样存在,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而学生的生产技能从初级的跟岗实习,到低层次的生产操作,再到熟练熟悉操作流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产品的废品率的增加,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学校自营的校中厂,考虑到工厂的持续性发展,也不能忽视工厂收益与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的教学效果之前的矛盾。

3.“校中厂”产品更新与供应链管理的延滞性。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背景下,随着“信息更新、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周期骤缩,产业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校中厂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特有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导致产品更新能力不足,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弱化,因此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增强产品科技更新的前瞻性、提升后续产品的市场占领性,成为保障校中厂顺利良好经营的关键因素。

三、高职“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一)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学生技能

以“校中厂”实际生产需求灵活执行的教学计划、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双基点,制定教学整体设计方案、单元设计方案,将岗位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程序;根据学习阶段和生产特点,设计产学结合的教学方案,在适当的阶段引入适当的实际生产任务,让学生在训练中参与生产,如大批量生产作为勤工俭学和一般学生训练的生产任务,中批量生产作为暑期培训和高级工培训训练的生产任务,功能性生产加工作为竞赛培训学生训练的生产任务,小批量复杂精细生产作为顶岗实习学生承担的生产任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以企业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课程设计改革,按生产中不同环节设计教学项目,按企业真实工作过程选择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设计开发课程;以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为具体教学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引领,导入技能点与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技能,经过知识点的几次应用后,做一次专题讨论或讲座,将知识点提升,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明确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聘任、管理与考核制度,教师严格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在“校中厂”实习期间的学习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保障企业的生产灵活有序,保障学校与企业的高效融合;建立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核心、专业建设联合体参与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校中厂教学模式运行体系

“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生产车间即为教学课堂、生产工人即为实训教师、生产任务即为实训项目,以班组管理方式为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每天上班组员到岗开机预热,指导教师召开组长班前会,进行安全提示、布置当天实习任务和要求。由组长向小组传达工作要求,负责小组实训的安全检查、调度管理、生产安排、进度掌控和加工零件的质量检测,记录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下班时, 组长汇报实训进度和过程实习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考,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并根据实习状况调整下次课程的内容。还要观察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能对每个学生有较准确的客观评价,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果(见图2)。

图2 校中厂教学模式协调机制

(二)引入企业文化,促进职业素质

“校中厂”作为企业的特殊形式,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企业员工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职业素质养成,且在组织中产生传递性。职业素质指爱岗敬业、爱护设备、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合作的职业操守;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工作程序与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经济、质量、环保等生产意识;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具工件取放有序,废屑油污按时清理,形成安全作业、文明生产及6S 管理的行为规范。

营造企业环境,引入企业主流优质文化入校,增强学生负面价值观念的辨别力。具体途径有:加强校企融合的师资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性,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优秀工人为兼职教师,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在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形成职业素质教育系统; 制定职业素质养成计划和职业素质规范,用“6S”等现代管理手段管理进“校中厂”学习的学生,确保职业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聘请高技能一线工人担任技能大赛指导,在真实岗位环境中进行技能大赛训练,“真刀真枪”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和纪律观念,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严格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模式进行生产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意识,培养学生真实生产流程中的协调合作能力;鼓励在校中厂真实环境中进行专业社团活动,拉近学生与企业的密合度、认同感,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职业素质的提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用活优质资源,引领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强调职业能力开发的情境性、个体性和建构性,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形成职业能力,主张通过弹性化的职业能力开发目标来更加充分地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力。”[8]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校中厂”参与到技能大赛选手选拔与培训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技能大赛考察的重点是岗位综合职业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大赛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实训与生产的对接,与“校中厂”教学模式高度契合。

用活“校中厂”天然优势资源,为技能大赛服务,引领高职实训教学改革的途径有:制定基于“校中厂”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计划,由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委员会与教学改革研究机构,结合“校中厂”实训特点,针对有条件的专业,引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训教材编写,将大赛的能力目标作为学生课程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制定覆盖面广的“技能大赛能手培养计划”,在训练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提升和优秀选手的选拔,采取先“全员培训”、“分散培训”,再“重点培训”、“集中培训”,多层次多批次选拔,对学生技能逐级磨练,最后使培养的学生分别达到参加不同级别比赛的要求;用活“校中厂”优质人力、物力资源,为大赛提供充足的耗材,通过大赛培训与选择活动,为企业储备人才,大赛通常采用行业最新理念与技术,代表着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前沿,为“校中厂”的技术更新、理念创新提供条件,为“校中厂”提升品牌提供展示的平台,形成良性循环。

(四)建立创新机制,促进创业能力

“校中厂”教学模式与创业教育结合,形成复合式创业培养机制。制定学生创新与创业发展培养方案,根据生产革新项目或创新性大赛项目,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入“校中厂”教学中,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借助“校中厂”的场地、设备、赞助的原辅材料,以学以致用为原则,研究交流新技术新技能,鼓励发展学生实践社团,体验企业经营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能力,配合实训中心的生产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工作。

(五)利用企业平台,提升教师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9]。

利用“校中厂”企业平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首先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师资结构优化,在聘任、培训与职业能力拓展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指导;其次利用“校中厂”企业平台与学校“科研平台”,为专业教师搭建了一个条件便利的双向通道,教师不出校门就能下企业,不出课堂就能练技能,理论联系实践更加方便,将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生产现场新技术、新工艺,将技术服务的优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使之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再次利用校中厂的设备和企业技师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促使其参加技能鉴定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做到专业教师的双证书化,并由专职教师与一线专家共建技能大赛指导团队,做到双方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理论与技能的双向提升。

(六)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校中厂”具有生产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工厂的特征。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要求,摒除办学机制对企业管理的束缚,优化生产环境和育人环境,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计量化的管理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标准的学习与考核,促进学生的安全、质量、计划、管理、环保、效益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管理制度,通过布置相应的作业文本,逐步形成按工作任务分类、按时间节点分段、按实训过程分项、按安全保障分工、按文本制度分层的建设框架;将企业质量管理手册中相关质量管理程序作为评价内容之一,以真实环境进行学生实训,以真实岗位要求进行学生实训;将6S 推行步骤与要领融入实训要求,创造整齐高效的工作环境,建立品质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可能受到的工业伤害,将训练项目结果计入评价;在制度和评价指标中,既体现了严肃性,即“实习实训学时总量+实习表现”的实习综合评价与学分挂钩,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实习活动与课程调整挂钩。

[1]易雪玲.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演变的理性思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解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3-147.

[2]马庆发. 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8-55.

[3]陈玉华.在校企合作中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40.

[4]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普通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管理的规定[Z].教高[1989]002 号,1989-01-28.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6 号,2006-11-16.

[6]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06-108.

[7]李涤非,王生雨.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35-36.

[8]陆素菊,张倩.培养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11(5):14-17.

[9]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高[2002]5 号,2002-05-15.

猜你喜欢
校中厂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