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变化分析及发展建议

2014-07-11 03:21郑敏贤宁永红
职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农科资格证书

□郑敏贤 宁永红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六章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 根据2010 年调整后的《中职专业目录》,农科类专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类等32 个专业, 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掌握中职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规划发展中职农科类专业建设,是实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力依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举措。 通过查阅1994 年至2012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利用Excel及SPSS 数据统计软件分析了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的变化,发现生源类型单一、师资匮乏、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困扰着中职农科专业发展。

一、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的变化

(一)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数量稳中增长

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数量变化是市场需求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体现,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效果及落实程度的直接反映。从表1 可以看出1994-2012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9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持续增长。 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从1994 年的5.7 万人增加到1999 年的8.5 万人,占招生总数的4.73%左右。

第二阶段(2000-2002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度下降。 科类招生均值约为5.5 万人,所占招生比均值约为4.25%, 可能是由于1999 年开始实施普通高校扩大招生,提高了普通高中毛入学率, 人们在选择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时,更看重升大学几率较大的普通高中,作为同样具备中等学历的中职学校招生势必出现大幅度下滑,包括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情况。

第三阶段(2003-2008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均值约为23 万人,是第二阶段平均人数的4 倍以上;招生总人数均值多于555 万人,较上一阶段平均人数增长3 倍以上。 2002 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在决定中明确提出扩大中职规模,“十五”期间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比例;期间国家曾多次发布了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推动了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第四阶段(2009-2012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度提高。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均值升为86 万人, 是第三阶段平均增长人数的3.7 倍左右;招生总人数稳增至600 万人以上;农科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约为12.80%,达到历史发展最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会受到高校扩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受关注程度、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表1 1994~2012 年中职、农科专业招生及在校生人数对比(单位:万人)

(二)中职农科类专业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

2002 年后中职招生困境得到缓解, 但生源类型单一仍是制约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类型可分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及社会生源。

由图1 可得,2003-2012 十年间, 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占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半数以上,成为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主要来源。但2009、2010 年两年的中职农科类专业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比例猛跌至42.41%。 这可能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视密不可分。 2008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倾斜使得中职农科类专业在吸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长期、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广泛地吸引了社会生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进行短期、非全日制、非学历的教育与培训。社会生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比例的扩大,打破中职农科类专业生源单一化,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规律,利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然而,2011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人数比例出现转折型增长,再次成为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的“半壁江山”。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决定》与2009 年发布免学费政策对于社会生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存在暂时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农科类专业生源类型单一化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职农科类专业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的趋势会继续保持,现代农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与生源类型的单一化矛盾依然存在。

图1 2003-2012 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占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百分比情况

(三)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数量增加,专任教师生师比过高

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数量一方面可以折射出学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反应出农科类专业办学情况。 根据表1 可以看出,1994-2002 年间,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小幅度增加, 于2003 年出现第一次成倍增长, 由上一年23.5 万人猛增至53.4 万人;于2009 年出现第二次猛增,由2008 年的64.9 万人增至118.1 万人;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由4%左右上升猛增至2012 年的12.95%。 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数量倍增,使得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发展变化过慢,中职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过高。

图2 1995-2012 年中职及农科类专任教师生师比

图2 所示为1995-2012 年(2003 年除外)中职专任教师生师比与中职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变化趋势图,除1995 年、1996 年外,每年中职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均大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尤其是2009 年之后,中职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基本直线上升, 直到2012 年出现小幅度回落。 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5:1,为国内各类教育中最高,并远远超出世界发达国家中职平均生师比15:1 左右的比例。 而中职农科类专业生师比与2012 年达到95:1,势必影响中职农科类专业健康发展及人才培养。 2011 年教育部出台 《关于“十二五” 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 以下;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中职农科类专业要实现“十二五”期间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难度很大。

(四)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相对较低

2002 年颁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五章十六条强调“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此后毕业生中获得资格证书人数及其比例逐渐成为衡量中等职业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表2 可以看出,2003-2012 年, 中职农科类专业获得资格证书人数均占此专业毕业生人数半数左右;中职农科类专业获得资格证书人数占中职获得资格证书总人数比例很低,最高的是2012 年的8.07%。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到2020 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 万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即2020 年具备中级专业技术素质的人才应达到3000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 中明确2020 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1870 万人,按照2020 年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分配, 则2020 年需要中级水平农业建设人才748 万人。从国家规划视角可以看出,2020 年我国中级农业技术人才占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约为24.9%。2012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获得资格证书比例8.07%与之相距甚远,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才能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及转型时期的发展需要。

表2 2003-2012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相关比例情况

(五)中职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相对较高

随着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情况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如表3 所示, 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除2007、2008 年外, 表现均极不稳定; 除2010 年、2011 年外,其余年份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均大于中职学校学生总体的流失率;2009、2010 年, 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达到招生人数的1/4 左右。 2010、2011年,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低于10%,尤其是2011年流失率为-20.27%, 即2011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于招生人数的二成左右。这是免费政策与培训政策调节下,中职农科类专业吸收更多社会生源进校学习、 短期培训人员较多的结果所致。然而,2012 年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再次攀爬历史新高。 观念陈旧、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变相收费、单位无规招聘、学生急于就业等是中职学生流失率较高的原因。促进农业发展及中职农科类专业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提出实施后,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率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是单纯过快发展中职农科类专业、没有切实解决专业就业路径及创业保障的结果,还是农科类专业未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表现。

表3 2007-2012 年中职全日制学生流失率(单位:人)

二、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建议

(一)把握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拓宽中职农科专业生源渠道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及政策对农科专业的倾斜,本意是促进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1],为农村经济建设及国家稳步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然而,单纯增长招生规模并不能达到目的,还需要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中职农科类生源类型,吸引优质生源等。

1.打破学历教育界限,积极吸收农村劳动力。我国中职学校基本以学历教育为主,学制一般为3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占据生源的一半以上。然而,中职学历在就业市场已不具备竞争力,固定教育年限束缚中职教育办学活力,应强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第一,中职学校应设立农业培训点。近年来,农业部开展“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具备农科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应该主动申请当地财政拨款,争取省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牵头改革自身,承载当地农业培训的重要工作任务。 第二,以农村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改革培训内容。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人才应具备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特点。 应下乡结合农时,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民科学种养能力;对产业基础好、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系统的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2.打通中高院校通道,主动吸纳优质生源。 中职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第一,通过联合办学、定点招生等方式,促进中高职院校合作。 例如,中高职联合办学形式主要有“3+2”、“3+3”两种。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学生前三年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后2-3 年进入高职对口专业学习,两次入学,分阶段学习,这对于培养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第二,主动吸纳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并提供优惠条件。 1999年高校扩招后, 虽然越来越多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然而高考落榜的、家庭困难的、并且有大学梦想的学生亦不是少数。中职农科类专业应该主动吸纳这部分学生,除免学费政策外,各校应对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通过联办高职院校毕业考试或参加对口专业高考,确保其进入高职农科专业学习。

(二)提高农科教师专业素质,加大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资匮乏直接制约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前提是基本技能训练中教师的正确示范,这与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任教师数量紧密相关。 中职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的素质高低,影响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任教师的数量多少,影响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规模。

1.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多元评价培训效果。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和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培养培训工作质量做出明确的规定, 提出要推进中职教师全员培训,把企业实践作为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农业综合素质与农业专业技能,也可以推进“双师型”农科专任教师从教技能的提高。在培训之后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即多元化评价主体, 采用问卷与访谈等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明确教学管理、精神风貌、专业能力等多角度的评价内容,旨在测评农科类专任教师培训成效、建立及完善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培训模式及体系。

2.拓宽教师引进来源,积极选聘兼职教师。 达到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任重道远, 而职教师资的培养具有很长的周期性。 因此,为尽快弥补教师匮乏,提高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学质量,应拓宽教师引进来源,积极选聘农业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2]。中职农科类专业可以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和办法,让优秀的农业企业人员能够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讲解农业推广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请有经验的农产品经销商带领学生实践农业流通全程;甚至可以请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做种养经验的报告,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及探讨,熟谙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

(三)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减少中职农科专业学生流失

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不高,农科专业学生流失严重等情况,均表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与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之间具有结构性矛盾。 完善农科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重要保障;改善就业创业机制,是减少中职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的根本途径。

1.改革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培养中级农业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或通过考核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农艺工、 农作物植保员、蔬菜园艺工、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护林员、农机修理工等共70 余个资格项目,大多数是中级资格水平。

改革农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照农忙及农闲阶段,调整考试时间,为更多社会生源提供准备时间;报考及实施机构统一划分到当地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改革部分人员到人事部门报名缺乏系统性统计管理的缺陷;考试内容应由农业部门主编,侧重实践与专业技能。

2.改善就业创业机制,努力减少农科学生流失。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流失严重,原因多样。 最根本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情况下,许多原本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想要跳出“农门”,可进入中职农科专业学习毕业后,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保障。 就业质量不高、工资与福利待遇较低、与传统农民或农民工并无差异是其选择辍学的根本原因。为保住中职农科类专业生源,加大校园建设、改革课程与教学是重要举措;从根本上发展就业扶持政策与创业鼓励机制,才是留住中职农科学生的关键。

改善就业创业机制,对于中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根据地方财政及农业发展情况,提供对应就业岗位,对于成绩优秀、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适当提高就业条件及工资待遇;地方或农业部对于中职农科专业毕业生创业进行无息贷款等适当鼓励;中职技能创业大赛获奖的学生,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奖金支持鼓励等。

注释:

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④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佘万斌.培养职教师资:地方师范院校服务面向新拓展[J].职教论坛,2010(4):77-79.

[2]郑君梅,孙景余.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变化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4):25-28.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农科资格证书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